·专家专栏
收藏

2013-09-09 第003期

李文雯

北京四中网校特级讲师,“先行教育工作室”创始人

李文雯:家长该如何处理 孩子的负面情绪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和孩子亲密无间,希望孩子能够把心中所想毫不吝啬地与父母分享,当然,更希望孩子每天充满阳光。但事实并非如此,父母们苦恼地发现:

  “孩子脾气变得越来越坏”

  “孩子常常和父母顶撞”

  “孩子不愿意多跟父母讲话”

  “孩子越来越逆反”

  “孩子经常无理取闹”

  “孩子动不动就流眼泪”

  “孩子整天闷闷不乐”

  “孩子常常向父母噘着嘴巴”

  “孩子越来越难哄”

  ……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父母们不解,甚至开始埋怨或者训斥,其结果呢,导致孩子越来越向我们不愿看到的那个方面发展。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想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哭泣过?有没有向别人发过脾气?有没有情绪低落过??有没有消极悲伤过?

  情绪与生俱来,自婴儿起也有喜、怒、衰、乐的情绪。我们的孩子当然也有情绪,也有权利表达。关键是当孩子流露出这种情绪时,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引导?这将决定着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和我们闹情绪时,我们一般是怎么处理的。下面的几种类型父母,你是否熟悉?

家长该如何处理 孩子的负面情绪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一  五种错误的处理方法

  1.转移

  “别哭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好不好?”

  “宝宝,快看,这儿有只蚂蚁,我们去捉它吧。”

  “来,爸爸带你去游乐场玩,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要是还哭,爸爸就不给你买玩具了。”

  2.否定

  “这有什么好怕的?没出息!”

  “你不缺吃、不缺穿,有什么可郁闷的?”

  “这么点小事,值得在这里哭个没完吗?”

  “这是你应得的惩罚,有什么好难受的?”

  “做人要大度些,有必要在这里生闷气吗?”

  “别抱怨了,我比你更累。”

  3.打压

  “你自己做错了事情,还发脾气,想找打啊?”

  “不准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听话,就不让你看电视了!”

  “这个星期的零食取消,我就让你闹个够。”

  “我数三个数,你如果还哭,我就把你扔这儿。”

  “闭嘴,不准哭!”

  4.说教

  “我告诉你多少次了,这样站着危险,容易摔下来,不听话,摔下来怪谁?”

  “世界上的事哪会有这么完美,谁不想得第一啊?你要学着看开点,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根本不用大人问了,更不会为这样的小事哭鼻子啦……”

  5.冷漠

  “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去,一边去,别在我跟前晃悠,我看见你耷拉着脸就来气。”

  “心情不好就躲起来,不要去烦人,谁想跟你这个样子的人说话!”

  “没事,一会儿就不疼了,别伤心了。”

  ……

  二  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

  看到了吗?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是想要帮助他立刻消除负面情绪,就是否定、打压、说教、甚至漠视孩子。无论我们采取以上任何一种策略,从来没有认可、接受孩子的情绪。我们不停地给孩子传达一种什么讯息呢?“你的情绪反应是不对的,你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你应该为产生这样的情绪而感到羞耻。”实际上,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感觉呢?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感觉,下面有一个情景模拟练习,请你设身处地地来感受一下。

  情景模拟

  周末,老公请了一群他的朋友们来家里聚餐,你从早上忙到中午,终于准备了一桌子丰盛的午餐。

  开饭后,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你心里甚是欢喜。吃到一半时,你起身去厨房拿了碗要给大家盛汤,由于被绊了一下,一摞碗全摔到了地板上。有的人被惊吓得大叫起来,你赶紧道歉并手忙脚乱地收拾。这时,你丈夫在一旁气愤地大吼:“你怎么搞的,这么不小心,把一地弄的,真没用……”朋友们都装作没听见。你强忍住泪,默默地收拾完“满地狼藉”。

  躲进厨房,你感到非常憋屈,就忍不住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个闺中密友。她听完后,对你说出以下十种类型的话。你最喜欢哪一种方式?哪一种方式的话让你听后感觉舒服点?感受没有对与错之分,你只需要把你的第一感受写下来即可。

  (1)调查、盘问式

  “你被什么东西给绊了一下,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你不知道这样做会让你老公感到多丢面子、多尴尬吗?”“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不向他解释一下?”

  你的感受: —————————————————————————

  (2)否定式

  “哎,这有什么呀!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这点小事笑一笑就过去了,不值得这么郁闷。”

  你的感受: —————————————————————————

  (3)转折式

  “你老公这样做确实挺让人伤心的,不过你也太大意了,怎么就不小心点呢?”

  你的感受: —————————————————————————

  (4)讲大道理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在意太多,要学会看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的感受: —————————————————————————

  (5)贴负标签式

  “你就爱犯这个毛病,做事情毛手毛脚,不长记性,以后可得当心点。”

  你的感受: —————————————————————————

  (6)分析诊断式

  “你想过没有,你这么委屈伤心,是因为你丈夫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时候,你可能总是担心你的表现让你父亲失望。所以,当你丈夫数落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儿时的情景,你对自己不满意甚至讨厌自己,是吗?”

  你的感受: —————————————————————————

  (7)可怜同情式

  “哎呀,这太令人难堪了!我真为你感到难过!一想到那样的场景,我简直忍不住要流眼泪……”

  你的感受: —————————————————————————

  (8)袒护对方式

  “说实在的,我能理解你老公的感受,他肯定觉得特没面子,他没有暴跳如雷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的感受: —————————————————————————

  (9)反应过度式

  “啊!他怎么能这样呢?太差劲了!你赶紧出来,不要再待在家里了。过得下去就过,过不下去就离,这样的男人不值得拥有。”

  你的感受: —————————————————————————

  (10)产生共情式

  “哟,那确实让人挺委屈的,在那么多人面前那样说你,肯定让人不好受。况且,你忙了一上午,也挺累的,做事情出现差池,是正常的。这样吧,等客人走后,你好好和老公再沟通沟通?”

  你的感受: —————————————————————————

  哪一种方式令你感觉好受些?哪一种方式让你最不舒服甚至心情更糟?在这里我愿意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在我生气、伤心、恐惧、愤怒、心情低落时,我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别人给我讲大道理、袒护对方、否定我的感受或者对我作出评价,那样只会加剧我的负面情绪,把事情彻底搞砸。

  大学毕业后,我曾经去一家报社当过一段时间的记者。可能由于是新人或者企业的性质(国企),我在办公室里,每天都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不是喝就是看报纸。经过一周后,我实在着急了,就跑去问领导有没有事情可做。他随便扔给我几本宣传资料,说好好学习一下。就这样又过了一周,我实在受不了,就向男友抱怨,说:“这样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每天都没什么事可干,不是喝茶就是看报纸,再这样下去非走人不可。”谁知,我男友竟然端起了家长架子,开始给我讲大道理。他越讲,我越心烦。最后,我把工作上的不顺心全都撒到他身上,和他大吵了一架。第二天直接辞职,一个很好的工作就这样丢掉了。

  其实,如果当时他能真正站在我的立场,试图了解我,接纳我,并多些耐心听听我内心的烦闷和挣扎,我想,结果不至于此。等我发泄完心头的坏情绪,恢复平静的心情时,我可能还会劝自己说:“刚到一家新单位,就是这样,等一切熟悉了之后,慢慢会好起来,你的优势也一定能发挥出来……”我一定不会赌气第二天便辞职了。其实,这就是逆反心,越不允许的事情越去做。坏情绪针对的已经不是事情而是人了。

  我们和孩子之间不是也经常如此吗?

  下面,请你做一个想象练习。假如你的孩子对你说出下面的这些话,通常情况下,你会如何回应孩子?你的孩子又会是什么反应?

  想象练习

  (1)孩子:我不想上学了,好累啊!

  家长的回应: —————————————————————————

  孩子的反应: —————————————————————————

  (2)孩子:今天打篮球,一次也没投中,真郁闷。

  家长的回应: —————————————————————————

  孩子的反应: —————————————————————————

  (3)孩子:今天,我就默写错了一个英语单词,老师就罚我抄写一百遍, 太坏了!

  家长的回应: —————————————————————————

  孩子的反应: —————————————————————————

  (4)孩子:今年的春节过得真没劲!

  家长的回应: —————————————————————————

  孩子的反应: —————————————————————————

  (5)孩子:我最讨厌语文老师。

  家长的回应: —————————————————————————

  孩子的反应: —————————————————————————

  (6)孩子:我不想穿这件外套,太热了。

  家长的回应: —————————————————————————

  孩子的反应: —————————————————————————

  做完这个练习,你是否更了解自己以及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其反应方式也肯定不相同。如果我们用打压的方式去处理,个性强的孩子可能会顶撞,个性弱的孩子可能会顺从;如果我们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一部分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就会用代替品来逃避情绪,比如抽烟、喝酒、吸毒、自虐、工作狂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这些负面情绪从未离开,它们在身体里积压到一定的量,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其实,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如果我们能够倾听孩子,并能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感受,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会拉近很多,孩子也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但是,我们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的环境,已经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习惯于去否定别人的感受,习惯于从自身的经验去给别人提建议。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沟通方式,需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以便在生活中逐步实践。

分页浏览>>(共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