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09-29 第004期

李文雯

北京四中网校特级讲师,“先行教育工作室”创始人

李文雯:处理孩子情绪 最有效的五个方法

  一  认真聆听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帝赐给人类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目的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倾听是建立信任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因为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心声,能够把心里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实际上,越是心情压抑的人有越强烈的倾诉愿望。

处理孩子情绪 最有效的五个方法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1945年,德国集中营被解放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幸存了下来。当记者采访他:“是什么力量让你支持到现在?”他说:“是希望。每当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我便会在脑海里一遍遍勾画回到家和妻儿团聚的幸福场面,每每想到这些,我便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在回到家的第二天凌晨却在自家窗户上上吊自杀了。

  人们很费解,这不正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吗,怎么会在得到时却又撒手而去呢?

  后来,从年轻人的遗书中得知,他之所以选择结束生命,是因为失去了希望,他在集中营幻想无数遍的画面并未出现。

  当他回到家热切地向妻子倾诉自己的思念、自己这么多年的遭遇时,他的妻子忙着收拾家务、照顾儿子,根本就心不在焉,甚至不耐烦地打断丈夫,说:“明天再说吧。”可丈夫哪能等到明天,他一次次努力地想倾诉,一次次被妻子无情地打断。最后,他终于彻底失望,他发现一直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不过是自己臆想的“空中楼阁”,自己的存在原来没有任何价值。他再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了,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可见,倾听是多么重要!它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最有效方式。

  一个离家出走的姑娘的母亲万分悔恨地说:“我不该随意打断她的话头,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绝。这样当她长成十几岁大姑娘时,有事就会和我商量而不是离家出走。”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美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没得着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我们要理解,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在孩子眼里,那就是天大的事情。我们不仅不能嘲笑、轻视,还需要认真倾听,停下手中的活(不要心不在焉),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随意打断),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耳朵。

  二  简单回应不加评判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节目的一个孩子:“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给我自己用。”

  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窃窃私语:“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感谢这位善于倾听孩子的主持人,他使我们听到了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也让那些当初急于评定孩子的人感到惭愧。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没有耐心听孩子讲完话,而急于下结论或者评判呢?毛泽东主席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父母常常还没摸清情况,或者不知道孩子究竟想表达什么,就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下结论或者提建议,这样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反而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善于表达,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所以,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请不要无故打断或者任意评判。如果孩子讲话停下来,我们可以用一些引导性的句子,如:“请你继续说……”“后来呢?”“那你有什么想法?”“你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或者仅仅把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帮助孩子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这样既能使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还会使孩子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真挚。

  三  换位思考、产生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用简单又好理解的词语来解释,就是善解人意或者“将心比心”。

  当孩子处在负面情绪中,我们采取共情的方法和他沟通,不仅能使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也会有助于发展他的良好品质,比如:爱心、利他、合作、尊重、包容心等。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共情可以分解为以下步骤: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说出孩子的感受。例如,在前面的情景模拟练习中,如果那个丈夫不是指责,而是站在妻子的角度,理解妻子的感受,并真诚地说:“老婆,手没划伤吧?今天真是难为你了,从早上忙到现在。你休息一下吧,我来收拾这堆‘碎碎平安’。”如果妻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是什么感受?还会觉得尴尬吗?还会觉得委屈吗?还会伤心吗?

  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我们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孩子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就很难产生共情。没有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当然, 能够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很难,也非常重要, 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确定他内心的真正感受。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便能开始自己想办法帮助自己。

  四  用假想法满足孩子的请求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孩子突然想要某样东西,但这时候我们恰好没有或者根本不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为了打消孩子的念头,我们就长篇大论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但是,我们发现,我们越解释,孩子越起劲,最后,甚至哭闹起来。我们也是又生气又委屈:我都给你解释半天了,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其实,不能怪孩子,孩子就是爱突发奇想,孩子就是不如大人理性,孩子的思维就是那么直观:我得不到想要的,我很难受,我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们成人往往理解不了孩子的心理,纵然百般解释,但含义只有一个,给不了孩子想要的东西。这不过是在孩子伤口上一遍遍撒盐罢了。

  怎么样能让我们的拒绝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呢?试想一下,假如你正站在一件美丽的连衣裙前流连忘返,啧啧称赞,你的爱人却对你说:“看什么看,我们又买不起,这么贵,赶紧走!”你是什么感觉?我相信,爱人的话不能让你感受到一丝爱意,更让你觉得失望、泄气、伤心甚至怨恨。如果他换一种说法:“我多么希望有足够的钱把这件连衣裙买下来,你穿上它,肯定很漂亮。”你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虽然最终你都没有拥有这件连衣裙,但爱人的第二种反应不会对你造成伤害,甚至会让你心生爱意。

  接纳孩子的愿望,用假想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请求:“我多么想给你变出来一个冰激凌啊!”“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像不像一个大面包,我们抓过来吃吧。”这样的方式要比直接的拒绝伤害更小,因为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理解之后,他们就会学着接受现实并理解父母。

  五  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

  在负面情绪一直不被关注的情况下,我发现,一部分孩子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或者遭到别人嘲笑,在有坏情绪时如生气、愤怒、伤心、委屈、嫉妒等,他会选择隐忍与克制。长期如此,必然会造成对身心的伤害。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要特别留意这类孩子的神情举止,并可以经常问孩子:“今天有什么高兴事告诉妈妈?”“有点扫兴,是吗?”“看起来你有点不开心?”如果孩子不愿意说,我们也不要强迫他,毕竟他已经习惯了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除了让孩子明白:人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1.写出来

  有的孩子比较腼腆、害羞,不喜欢在别人面前过多地表露自己的心情;有的孩子在愤怒难过时,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来发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这同样可以起到让孩子宣泄和转化情绪的效果。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办公室,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 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孩子总有生气的时候,这种不满情绪堆积在心中是有害的,反击对方发泄给别人都不是上策,不如引导孩子写出来。

  2.画出来

  有的孩子不喜欢说出来,也不喜欢写下来,我们可以递给他一张白纸,让他试着把自己的心境用一幅图画呈现出来。画画的过程和书写的过程是一样的,他也会通过另一种形式,从另一个视角洞察自己的情绪,平复自己的心境。

  3.动起来

  孩子情绪低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带他去跑步、爬山、跳绳、打球等。这样,既宣泄了情绪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4.唱出来

  带着孩子去公园或者KTV大吼几声,或者高唱几曲,让孩子把自己的坏心情喊出来,这也不失为良策。

  5.哭出来

  如果我们觉察孩子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与焦虑,眼睛中涌动着泪,但又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我们不妨出去躲一下,给孩子留一张字条:“孩子,想哭就哭吧!爸爸以前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压力。”给孩子腾出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哭出来,因为眼泪也是治疗负面情绪的良药。

  总之,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除了接纳、共情,更要积极地想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正确地宣泄。

  六  引导孩子走出情绪的困扰

  这五个方法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引领孩子走出情绪的困扰。其实,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建立在彼此尊重的态度上。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感受无对错之分,情绪无好坏之别。无论孩子是哪类情绪,积极的情绪也好(如兴奋、快乐、激动),消极的情绪也罢(如烦躁、绝望、委屈、生气、孤独),我们都应该全部接纳。先接纳,然后再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这一点对我们而言,非常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试探地说出好几种感受,孩子都不领会。不过,这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体会,并不断实践,终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并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下面的两个练习便可以帮助你快速掌握这些方法并在生活中运用。

  练习一

  孩子回到家,给你说出以下的几番话,请你说出一句和他产生共情的话。

  (1)孩子:“最讨厌张老师,每到周末就给我们布置那么多作业,想把我们累死。”

  一句和孩子产生共情的话:———————————————————————————————

  (2)“张虎转学了,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一句和孩子产生共情的话:———————————————————————————————

  (3)“气死我了,后面的同学老捣乱,老师还以为是我做小动作,把我批评了一顿。”

  一句和孩子产生共情的话:———————————————————————————————

  (4)“我从奶奶家带回来的小子,今天早上死了。”

  一句和孩子产生共情的话:———————————————————————————————

  (5)“郭冬冬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都没请我。真差劲!我再也不理他了! ”

  一句和孩子产生共情的话:———————————————————————————————

  (6)“我真想暴打班长一顿,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对我大呼小叫。他以为他是谁?”

  一句和孩子产生共情的话:———————————————————————————————

  (7)“就因为下了点雪。老师就取消了我们的体育课。她真坏!”

  一句和孩子产生共情的话:———————————————————————————————

  有没有发现,让你接纳孩子并和他产生共情,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几十年来,我们听到的,说的都是否定方式。我们不由自主地就想说出这样的话:

  “怎么能这样说你老师呢,她也是为你们好。”

  “没关系,你还会有新朋友的。”

  “下次少招惹他!”

  “没事,我再给你买一个。”

  “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一定做了什么惹他生气的事。”

  “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少上一堂体育课,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些话很容易就说出口,但是,我希望在生活中,大家能够像做练习一样,先闭上嘴,给自己一点思考时间,想想此刻说什么更有利于疏导孩子情绪。例如:

  “听起来你有些讨厌作业。”

  “好朋友转学了,是挺让人伤心的!”

  “那你肯定觉得挺委屈!”

  “哦,这真让人生气。”

  “那确实令人挺尴尬的。”

  “盼望了那么久的体育课,被取消了,真是让人挺沮丧的!”

  用心体会一下,前后两种回答给你自己带来的不同的感觉。后者是不是让你更觉得安慰,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家长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能学会接纳自己。他们才能不为自己的身高、相貌、体重、学习成绩、家庭条件、负面情绪等而感到自卑;他们才能不为自己没处理好一点事、说错一点话而自责不已;他们才敢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全力以赴而不去理会别人的风言风语。

  接纳自己是爱自己的第一步。爱自己不是虚荣、自大、孤芳自赏、自恋。那些不是爱,那只是恐惧。爱自己即接纳自己、尊重自己、赞同自己,是不在任何事情上批评自己,是打心眼里珍视自己,觉得自己配得上任何好的东西,值得被尊重、被肯定、被珍惜、被爱。一个人只有爱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才能抱着宽容的心去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而不是终日生活在苛求自己、怨恨别人的环境中。

  当然,爱自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多数人由于很少在家庭或学校中得到无条件的爱,因此成年以后也很难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我们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着去接纳孩子:他所有的优点、缺点,特长、缺陷,他所有的正面、负面情绪。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接纳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很少与别人产生共情,因此,我们捕捉情绪的能力普遍欠缺,掌握的“描述感受的词汇量”也显得匮乏。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描述内心感受的词语,以供参考。

  紧张、焦虑、忐忑、沮丧、懊丧、郁闷、纠结、彷徨、犹豫、愤慨、愤怒、气愤、生气、无奈、失落、委屈、伤心、难过、痛苦、悲伤、悲哀、无力、可笑、失望、泄气、后悔、悔恨、疲惫、疲倦、惋惜、懊恼、恼怒、消沉、头大、头痛、烦躁、尴尬、吃力、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精疲力竭、无精打采、灰心丧气、心灰意冷、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六神无主……

  爽、开心、高兴、幸福、激动、欣喜、期盼、轻松、闲适、惬意、喜欢、舒畅、得意、快活、欣慰、畅快、解气、兴奋、自信、自豪、心花怒放、兴致勃勃、心满意足、喜出望外、悲喜交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情不自禁、心潮澎湃……

  练习二

  把生活中你和孩子经常发生的类似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法,和朋友或者爱人预先演习出来,以便当真正类似的事件出现时,我们能够运用自如。

  情景模拟

  场景1: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冬天,你让孩子穿毛衣,孩子却嚷着热,不愿意穿。你来扮演父母,你的爱人或者朋友扮演孩子。

  第一种:扮演父母的一方用他惯用的方式,如否定、训斥、讲大道理、威胁等方式和孩子交流。

  “这儿冷,赶紧穿上!”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冻感冒了要去医院打针,我可不想再陪你去医院。”

  “再不穿,我把你扔这儿!”

  扮演孩子的一方按照自己的本能反应或者自己孩子的常用方式去回应父母。对话结束后,双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二种:父母用接纳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试着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看、去说。

  “你觉得这儿热。”

  “看来我俩有不同的感觉。”

  “虽然是零下,但你还是觉得热。”

  “你觉得穿毛衣只会让自己更热。”

  扮演孩子的一方按照自己的本能反应去回应父母。对话结束后,双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角色互换练习:刚才扮演父母的一方现在扮演孩子,刚才扮演孩子的一方现在扮演家长,还是用这两种方式交流。体会一下刚才对方的感受。

  下面还有两个场景,请大家也按照第一个场景的方式进行练习,它将会帮助我们把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快速地融入到生活中去。

  场景2:一个同学忘记带课本,你的孩子把自己的课本借给了她。上课的时候,老师发现你的孩子没有带课本,就罚你孩子站了一节课。孩子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长,并连连诅咒老师。

  第一种:扮演父母的一方用你惯用的方式,如否定、训斥、大道理、威胁等方式和孩子交流。扮演孩子的一方按照自己的本能反应或者自己孩子的常用方式去回应父母。对话结束后,双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二种:父母用接纳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试着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看去说。扮演孩子的一方按照自己的本能反应去回应父母。对话结束后,双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角色互换练习:刚才扮演父母的一方现在扮演孩子,刚才扮演孩子的一方现在扮演家长,还是用这两种方式交流。体会一下刚才对方的感受。

  场景3:孩子上幼儿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今天你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孩子哭闹着不愿意去。

  第一种:扮演父母的一方用你惯用的方式,如否定、训斥、大道理、威胁等方式和孩子交流。扮演孩子的一方按照自己的本能反应或者自己孩子的常用方式去回应父母。对话结束后,双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二种:父母用接纳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试着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看去说。扮演孩子的一方按照自己的本能反应去回应父母。对话结束后,双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角色互换练习:刚才扮演父母的一方现在扮演孩子,刚才扮演孩子的一方现在扮演家长,还是用这两种方式交流。体会一下刚才对方的感受。

  大家有什么感觉?在家长培训班里,一位妈妈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她说:“我扮演孩子时,父母越是否定我的感受,我越生气;父母越是给我讲大道理,我越不想听。最后,我就是根本不想再搭理父母。可扮演父母时,我又发现,用第一种方式和孩子交流时,我越想让孩子停止抱怨,他越抱怨;我越想让他听话,他越对抗。最后,我也很生气,也觉得很累。”

  这是我们家庭中常常出现的状况,用否定感受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是搞得孩子不愿意再向父母敞开心扉,甚至使双方的关系很糟糕。

  我曾经接待过一对父子, 这位父亲非常困惑,他说:“儿子在家非常听话,非常乖,告诉他什么他都非常认真地听,可为啥一转脸就忘了,该上网吧上网吧,该打架还打架。”

  我问他:“你真的认为儿子听话吗?”

  他说:“当然,我说啥,他都使劲点头。”

  可大家知道,他儿子是怎么给我说的吗?

  他说:“我爸真是个傻老冒!经常说他那个年代怎么怎么样,他那个年代有电脑吗?他那个年代有手机吗?他那个年代能足不出户买到东西吗?我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喊疼,他还说我娇气,说他小时候割麦子镰刀划伤了一道大口子,都没有吭声。他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他怎么知道不疼。”

  我问他:“那你为啥还老点头呢。”

  他回答:“不是想让他早点闭嘴嘛。”

  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想说却不敢说、又不愿说出的话。我们多么希望孩子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能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能第一个想到我们,无论处在多么纠结、痛苦的情感困扰中都能向我们诉说。那么,就让我们重新学会怎么说话吧!

  作业

  1﹒下面的一个场景是我在游乐场碰到的,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位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有什么不妥,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女孩:“妈妈,滑滑梯不好玩,是小小孩玩的。”

  妈妈:“怎么不好玩?多好玩啊?你看比你大的小孩都在玩。”

  女孩哭了:“没人跟我玩,我没有朋友。”

  妈妈:“你怎么没有朋友?佳佳姐姐不是你的朋友吗?”

  女孩:“她不喜欢我。”

  妈妈:“那你想想为什么她不喜欢你,你这么爱哭,谁喜欢跟一个整天哭哭啼啼的孩子玩,你看人家一岁多的小孩都不哭。”

  女孩:“呜呜——”

  妈妈:“你有什么好哭的, 跟你讲过多少遍了,想要跟别人交朋友,就要开朗点活泼点……”

  女孩:“呜呜——”

  最后,游乐场人不多了,妈妈终于发飙了。

  妈妈:“你看,小朋友都被你哭走了吧,没有人愿意跟你玩。我哄你半天了,你还哭。想哭就在这儿哭个够吧,我走了!”

  妈妈气咻咻地往外走。

  女孩:“妈妈别走!妈妈别走!呜呜——”

  假如你是这个女孩,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这位妈妈采用了哪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将采取哪些方法和她沟通?

  (2)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请你用“换位思考产生共情”的方法和他沟通。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谈,记录下来,并和你以前用的方法做对比。

  孩子:—————————————————————————————

  家长:—————————————————————————————

  孩子:—————————————————————————————

  家长:—————————————————————————————

  孩子:—————————————————————————————

  家长:—————————————————————————————

  新旧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接纳情绪并不意味着放任某些行为。

  习惯了严厉管教的父母往往担心接纳孩子的情绪会宠坏了孩子: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岂不是助长了他的坏习惯?实际上,这类父母混淆了两个概念——接纳情绪和接纳行为。我们提倡的是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而不是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如果父母选择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就变成了放纵,这不是我们提倡的。

  但是,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我们往往忍不住就“火山爆发”或立即制止,而意识不到孩子之所以有那样的行为,是由于他负面情绪导致的。就像一些女性,为什么会突然无缘无故地向爱人发脾气,显得不可理喻,可能她正处在生理期,经期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导致她心情易烦躁。因此,我们应该:先处理情绪,后纠正行为。例如:

  “看得出来你现在心烦意乱,这么晚了,还没完成作业,肯定着急。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宣泄一下,但不能用笔尖扎墙。”

  “你今天一定承担了不少的压力,如果你愿意,可以给我说说,而不是向我发火。”

  “我知道你生妹妹的气,你可以用嘴巴告诉她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用接纳孩子感受的方式跟他交谈,孩子很快会安静下来, 只有当孩子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做出正确的行为。

  2﹒四个技巧可提升我们聆听的质量。

  专注: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接受:毫无保留、百分百地去听。

  重复:孩子说完时,重复关键词,重复孩子的话。

  复述/询问:求证听到的重要信息,确保无误。

  3﹒通过孩子的言语、神情、语气、手势、姿态等来觉察孩子的感受。

  既然我们下定决心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与他产生共情,那如何知晓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呢?孩子的身上就写着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言语、神情、语气、手势、姿态等来觉察他的感受。他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都包含了很多的情绪,这需要我们用耳朵认真去听,用眼睛认真去看,用心认真去感受。

  孩子放学回来的路上,慢腾腾的脚步、紧皱的眉头、微微下拉的嘴角、懒洋洋的回应,都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息:他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此时不是我们提问的时候,例如:

  “你怎么了?”

  “谁欺负你了?”

  “你怎么那么不高兴?”

  “怎么又把脸板起来了?”

  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你的好奇甚至厌恶,并不是关心。如果我们要真心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的黑洞,我们就要摒弃那些听起来令人不舒服的话语。我们可以试着去安慰孩子。例如:

  “你好像不开心?”

  “你遇到了不顺心的事?”

  “有人让你不高兴了?”

  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的话语不能包含批评、指责与攻击人品。即使我们的话语不能使孩子摆脱坏情绪,即使孩子暂时还不想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但他至少感受到了我们的爱,他们知道了:只要他们需要,我们就在。

  4﹒不要单纯依靠言语共情,还要注意非言语共情的运用。

  有一次,一位家长向我抱怨:“为什么我使用共情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孩子不仅不接受,还说我虚伪。”我请他把那天的场景描述一遍,并重复一遍他那天说的话。结果发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是漫不经心,还抱着双臂,身体向后仰着。我知道了他的问题所在。虽然他说着共情的语言,但他的语气、姿势、眼神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我只是敷衍了事。难怪孩子会说他虚情假意了。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人类全部的信息表达=7%语言+38%声音+55%身体语言。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说话内容只占7%,是这样吗?下面的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给我们揭晓答案。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悲伤的动作、动情的声调和伤心的表情,不由使大家流下同情的泪。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会场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

  确实如此,在我们看来很重要的说话内容,其实只占我们传递信息的很小的一部分。知道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说出共情语言时,再配合自己的非言语共情,效果就会成倍增长。在这里,附上一些积极和消极的肢体语言,以供大家参考。

  消极的身体语言是:远离对方;快速的点头;捂着鼻子或嘴巴;有限的目光接触;握紧拳头;急促呼吸;身体后倾;频频看时间或打哈欠;跷起二郎腿或抱双臂;皱眉、东张西望;边听边干其他事。

  积极的身体语言是:身体坐直前倾;眼睛集中在对方身上;微笑颔首;平视对方;拥抱;牵手。

  5﹒在我们尚不能熟练使用这些方法时,最好不要给孩子提建议。

  一些心急的父母往往在接纳孩子情绪后,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提建议。其实,这样的做法往往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妨给孩子一点时间。你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孩子在梳理自己情绪的同时,最后都找到了解决方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爸爸讲述的经历。

  有一天,他的儿子从学校里回来,刚进家门,就生气地发牢骚。

  “教练有什么权力不让我参加今天的球赛,就因为我迟到了几分钟,就不允许我上场,太不公平了!”

  爸爸意识到试用新方法的机会到了,于是,他赶紧关切地说:

  “这令你很生气!”

  谁知,儿子却不领情,朝他咆哮道:“我就知道,你会向着老师说话,说我迟到,我活该!我不想听。”

  爸爸走近气急败坏的儿子,用双手扶着孩子的肩膀,真诚地看着他,轻柔但坚定地说道:“孩子,你没听清楚我说的话,我刚才说,这令你很生气。”

  儿子当即愣住了,呆呆地看着爸爸几秒钟,随即挣脱开爸爸,跑到窗户旁往外瞅瞅,幽默地说了一句:“爸,今天太阳没从西边出来呀!”

  这位爸爸说,当时他的心情既酸楚又欣慰!酸楚的是这么多年他忽视否定了孩子的多少感受,欣慰的是他现在已经知道正确对待孩子了!

  因为他的一句话,儿子整晚都处于兴奋状态。吃晚饭时,他还自言自语:“今天我要睡早点,明天可不能再迟到了,否则,又要坐冷板凳了。”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其实很多道理他都懂,一旦他恢复平静,他便能正确思考,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

  6﹒和孩子共情时,既要防止共情过度,又要避免共情不足。

  共情过度会让孩子觉得小题大做、过于矫情;共情不足则会使孩子觉得冷淡、心不在焉。

  共情过度的例子在生活中较常见。

  孩子告诉妈妈,今天在校车上,他只是在座椅上站了一会儿,就被校车司机训了一顿。妈妈的反应:

  “啊!那你肯定尴尬极了!他怎么能这样,他怎么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对你大吼小叫,他太没教养了!他要是再这样,我就向校长告状。素质太差了!”

  孩子可能会吓一跳,没想到一件小事招来妈妈那么大的气愤。而且,他也没觉得校车司机有妈妈说的那么差劲。他只是想倾诉一下,希望妈妈能理解他的感受。

  同样,共情不足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一位爸爸在给我的邮件中,述说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孩子在课堂上默写错了一个英语单词,老师罚孩子回到家抄写两百遍这个单词。孩子回来后不停地向爸爸抱怨,并使劲摔打书本。

  爸爸想到共情的方法,于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有些不高兴。”

  谁知道儿子恶狠狠地回答:“谁说我不高兴,我开心得很。”“啪”,孩子把自己的门给关上了。

  当孩子处在强烈的情感中时,我们漫不经心的附和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敷衍他,他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这不仅不会安慰到孩子,可能还会激怒孩子。如果我们能真正站在他的立场,体会到他强烈的愤怒,然后说:“老师的做法太让人生气了!这样的惩罚太愚蠢了!”孩子肯定会好受得多。

  7﹒帮助孩子勇于面对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孩子内心强大。

  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感受,才能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感受,内心才能逐渐强大!

  很多年轻的父母不忍心面对孩子的眼泪,于是,在去上班的时候,常常哄骗孩子:“宝宝乖,妈妈下班回来给你买糖。”或者,让别人把孩子骗到另一间屋子,然后,自己偷偷摸摸地离开。父母哪知道:孩子在发现父母不见了时,内心有多么恐惧!他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离开的,更不知道你还会不会回来。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他便什么都不知道。心理学家曾经给几个月大的孩子催眠,结果发现,孩子心灵深处有很大的恐惧,他的潜意识中不断出现“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要我了”的声音。原来,孩子的妈妈正在出差,临走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孩子。这样的做法使孩子充满恐惧,严重缺乏安全感,也会令他更加地依恋母亲。

  婴儿尚有这样的意识,更何况是几岁、十几岁大的孩子呢?因此,我们千万不要采取哄骗、逃避的方式去和孩子分离。我们应该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例如,在上班之前,清晰地去告诉他:妈妈要去干什么,要离开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回来,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然后可以给他描述当你回来后的美好场面,用想象的方式让他获得安全感。这样的做法,可能暂时会让孩子哭得更凶,但是,他不会那么恐惧。过几天,等他发现,你真的像所说的那样:每天早上离开家,晚上又会回来,便十分安心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换鞋子准备出门时,他就会主动打招呼:“再见!”

  时刻告诫自己: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

  处理孩子情绪的五个方法:

  (1)认真聆听。

  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孩子,认真地倾听他说话。

  (2)简单回应不加评判。

  用点头及“后来呢?”“你的意思是……对吗?”“说得真好,继续……”等来回应孩子。

  (3)换位思考、产生共情。

  “你盼望了那么久的体育课被取消了,真令人沮丧!”

  (4)用假想法满足孩子的请求。

  “哇——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像不像一块大面包,我们把它抓过来吃吧。阿呜——”

  (5)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

  “如果唱歌可以帮你缓解心情,我愿意陪你。”

分页浏览>>(共计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