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09-11 第001期

佘继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家长学会捏积 把健康带给孩子

  捏积的来历和原理

  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有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治疗方法,叫捏积。它是推拿按摩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晋朝,医学家葛洪在其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了捏积疗法的具体论述:“拈起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之后的年代里,随着人们经验和技艺的积累,捏积的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和完善,千百年来,捏积一直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流传和使用。现在,捏积疗法已成为儿童保健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有很多父母都用捏积来给自己的小宝宝治疗疾病。

  什么是捏积

  所谓“捏”,是指捏拿孩子后背肌肤;“积”,是指小儿由于饮食上没有节制,食物停聚在肠道内,不能得到充分消化所造成的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症。捏积疗法,就是通过连续捏拿背部肌肤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为这个方法多用于治疗小儿疳积而得名。这种方法因为在脊背上操作,也有人将其称为捏脊疗法。

  捏积背后有原理

  捏积疗法,是以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学说作为理论,并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按照中医的理论,一个人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人体内部保持着协调的阴阳平衡关系,对立而又统一,一旦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这种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由此出现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疾病就会随之发生。中医的所谓“阴平阳极,精神乃治”的观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中医还应用阴阳对立的观点,进一步说明人体营养物质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关系。例如,拿人体的气血来讲,气为阳,血为阴。因此,阳气与阴血在体内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协调关系。在气与血的关系中,中医又认为,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捏积疗法就是根据中医这些基本理论,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小儿全身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这是因为,就人体的腹部和背部来讲,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而脊柱又在背部的中央,人体十四经脉之一的督脉循着脊柱穿过,督脉的特定运行路线,就决定了它具有主管全身阳气的功能。同时,从督脉运行路线来讲,它的开始的部位,跟十四经脉中的任脉相连,从下到上,贯通脊背,并且连着肾和脑,再加上人体经络像网一样分布全身,无处不至,这就使督脉可以沟通人体内外的各个地方。因此,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督脉的阳气,就可以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除了上述督脉的治疗作用外,还有个足太阳膀胱经对捏积也很重要。它的运行路线,位于督脉的两旁,因此,在捏拿小儿脊背的时候,足太阳膀胱经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在这条经脉上,分布着与人体内部器官部位相邻近的穴位,如肺腧(在第三胸椎下凹处,脊椎正中线旁15寸)、厥阴腧(在第四胸椎下凹处,脊椎正中线旁15寸)、心腧(在第五胸椎下凹处,脊椎正中线旁15寸)、膈腧(在第七胸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肝腧(在第九胸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胆腧(在第十胸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脾腧(在第十一胸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胃腧(在第十二胸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三焦腧(在第一腰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肾腧(在第二腰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大肠腧(在第四腰椎下凹处,脊椎中线旁15寸)、小肠腧(在第一骶椎假棘突下,脊椎中线旁15寸)、膀胱腧(与第二骶后孔平齐,脊椎中线旁15寸)等(以上分寸应以孩子食指中间指关节的横宽折作1寸为准)。这些穴位通称背腧,通过对这些穴位的良性刺激,不仅可以协调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促进机体的机能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小儿某些穴位的重点捏拿来治疗脏腑的疾病。

  可以这样讲,脊椎两边附近的肌肤,是每个小儿的福地。通过对这个地方的捏积,有助于小儿身体调节阴阳,理顺气血,滋养脏腑,疏通经络,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捏积的疗效,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良性刺激的共同结果,在治疗作用上,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经临床证明,捏积不仅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治疗方法快捷简便。很多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小孩,经捏积疗法治疗后,其食欲不振、睡眠不实、腹泻、便秘等症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有些原先很瘦弱的患者,也渐渐壮实起来。有文献表明,通过反映人体小肠吸收功能的木糖试验,对51例临床上出现面黄肌瘦、消化不良等病症的小孩进行捏积,结果,绝大多数小儿的小肠吸收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人也比之前精神、健壮多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捏积疗法的治疗原理,它是以严谨的中医理论作为依据的。同时,现代科学和临床效果也证实,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除了有助于小儿的消化系统,对其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外,对小儿的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明显的调节和治疗作用。只要熟练掌握这种疗法,就一定会有益于小儿的健康成长。

  捏积能治很多病

  前面提过,捏积的“积”是指小儿由于饮食不节,致使蓄食停聚胃肠,积而不消,停滞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现的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症。而捏积实际上就是通过捏拿的手法,将这些积而不化的病症消除,从而达到使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那么,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积”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一般要从小儿的饮食说起。通常,小儿由于饮食不节制,食物停留在胃肠,积聚而不消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慢慢地,可能就会出现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症。有了这类状况的孩子,通常会不想吃饭、腹部满胀、烦躁哭闹、大便不调,等等。这种情况,在中医上叫做积滞。“积滞”这两个字,含有积蓄和停滞的意思。

  如果孩子积滞的时间长了,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的方法不恰当,会因此伤到脾胃,消耗过多的津液,进而影响到其他内脏器官。这样,就会损伤全身气血,而出现全身气血衰弱的病症。

  从现代医学来讲,那些积聚在小儿体内的东西所引发的病症,通常包括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症、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的延误不愈而并发的贫血、佝偻病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甚至,有些症状是上述疾病也包括不了的。

  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面黄肌瘦,午后常有阵发性发热,看孩子的小便,则像米汤一样的浑浊。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恰当的治疗,小孩常会腹部隆起,身上的青筋暴露,脸色青黄,皮肤和毛发会焦枯,双眼看东西会模糊并出现溃烂。

  原本身体健康的小孩,体内是不存在那些积聚的不好的东西的。说起生病原因,跟家长倒也有关系。现在的家长,过于疼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于是将大量的食物一股脑地给孩子喂下去。这样的话,小儿往往由于饮食上没有节制,使吃下去的食物停留在了肠胃,堆集到一块儿却没有被消化。这样下去,食物不消化,会造成脾胃功能失常,连带着出现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症。另外,从病因上讲,有些医家认为除了由于饮食不节制可造成此种情形外,“气”、“血”、“痰”在体内的停聚,也会出现积滞的问题。

  从饮食无度、食物不洁这方面来讲,我们应该特别对吃奶的孩子加以注意,如果小孩奶吃得过多,或者吃了过凉、不熟的食物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又或者小孩子着了凉,就易导致吃下的东西停留在胃肠里,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进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如果积滞时间过长,胃肠就容易不舒服。孩子会不想吃奶或食物,嘴里会有酸臭味,大便也会酸臭,还会感觉肚子发胀、撑得满满的。摸摸小孩的身体,会感到有些热,还有孩子的脸颊也会发红。同时,有的小孩子还会出现口渴、烦躁不安,晚上睡觉也变得不踏实了。

  对于过了婴儿期的幼儿和学龄前的儿童,一旦饮食不加注意,吃了过多的肉食、油炸食品和不熟的食物,或者吃下过多的冷饮、凉的食物及不容易消化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在肚子里积聚不消化,就有可能使孩子的脾胃受到损伤。时间久了,不免会生出一些病症来:比如不想吃东西,恶心,甚至呕吐。小孩会感觉腹部胀满或者疼痛,嘴里会有酸腐味,手脚心发热,烦躁不安,并且经常感觉口干,喜欢喝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脸色发红,可时间久了,脸色就发黄了。孩子的大便会发臭,并且有股发酸发霉的味道,大便里还有没消化完的食物。

  另外,要关注患有肠道寄生虫病的孩子。由于小孩子吃东西时不注意,不讲卫生,或有某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吮手指、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原因,结果把寄生虫卵误食进嘴里,这就容易造成肠寄生虫病的发生。一旦有了此病,小孩子往往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佳,恶心,腹痛,睡眠不安,大便有时干有时稀,并且有时候有虫子排出,有些孩子睡觉时还可能有磨牙现象。从现代医学来讲,这些病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寄生虫在人体的肠道内,对人体肠壁进行刺激并分泌毒素或某些代谢产物,消耗人体的营养,致使人体发生了营养阻碍,消化功能变得紊乱。

  上面提到的由于积滞问题所带来的病症,发病通常比较缓慢,病程也比较长,如果耽误下去,不注意治疗和调护,全身的气血衰弱病症表现会更加明显,这样下去,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起或者诱发其他一些疾病。对此特别要注意6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如果没有得到好的治疗,小孩往往会出现前述的腹部隆起,身上青筋暴露,脸色青黄,皮肤和毛发焦枯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厌食、腹胀、流口水、便秘等多种问题。而捏积,对这些问题,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家长也可以“望闻问切”

  家长是孩子身边的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观察到孩子的健康问题。并且,有时候,也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做一个大致的诊断。

  小儿身体内有了“积”这种不好的东西,出现厌食、腹胀、流口水、便秘等多种问题,作为中医医生,一般都是遵循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进行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之后来综合分析了解病情,最后才做出正确的诊断的。但是,由于小孩子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通常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病情,即使较大的孩子,也不能全面地诉说自己的病症,这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就可以凭借以下的方法来对孩子的身体情形做出一个大致的诊断:

  望

  望在儿科列为四诊的首位。望的内容包括望神色、形态、五官、指纹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望诊内容,就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小儿内脏的寒、热、虚、实,了解孩子是否健康。这也能为小儿是否有积滞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 神色

  神色包括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色。如果小孩精神愉快,面色红润,活泼伶俐,这些都是气血调和、精气充沛的健康表现。

  当小儿体内积聚了不好的东西后,由于食物停留在胃肠内,得不到好的消化,就会产生出热量来,积聚不散,小儿于是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形,晚上睡觉也睡不安宁。这时候,小儿的脸庞,还可能会变得赤红。如果积聚的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往后发展的话,会使小儿的气血变得衰弱,小儿就会变得懒得动弹,不爱说话,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且还会显得烦躁不安。

  从小儿的面色上,也可以看出身体内各个器官的变化。如果小儿面色发青,那么可能肝出现了病症;如果小儿的脸庞颧骨处呈现出赤红,那么多半问题出在了心上;如果小儿的脸色发黄,那么需要注意一下脾了;如果小儿的脸色过白,则可能是肺部出现了问题;而如果小儿的脸色发黑,没有润华的光泽,那么应该注意一下小儿的肾了。

  2 形态

  形态包括小儿的头部、四肢、躯干、肌肤、毛发、指甲等。如果发育正常,那么小儿一般都会四肢活动灵活,肌肉丰满,筋骨强健,皮肤毛发润泽,指甲红润坚韧。

  当小儿体内因积滞而出现了一些病症后,小儿的外在形态,就会随着内部脏腑器官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因为肝气与指甲相通,如果肝气受损,这时看小儿的指甲,往往会发现干枯泛黄,没有光泽;如果小儿的心出现了积滞的病症,小儿的指甲就会显得苍白,有的也可能会呈现出紫色;如果小儿的脾也因积滞而受到影响,由于脾之气连接着肌肉,小儿全身肌肉就可能萎缩,变得瘦弱了,有的还会出现头大、脖子细的症状;如果小儿的肺因为积滞的影响而出现异常,我们见到的此类小儿,多半都皮肤干燥,头发枯黄;而如果小儿的肾也因此出现了问题,由于肾气跟骨骼的关联相当密切,能激发骨骼的生长,肾气因故不能畅达地到达骨骼,小儿往往就会颅骨闭合不良,牙齿萌出过晚。

  3 五官

  我们人体的肝、肾、肺、脾、心五脏,与外部器官特别是眼、耳、鼻、口、舌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如果发生某些病理变化,就可以反映在五官上。因此,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官的五官,就可以洞察内部器官发生了什么情况。

  ①眼

  很多人都知道,肝和眼之间是气脉相连,气息相通的。而我们人的眼睛,还得到五脏精华的滋养。因此,小儿眼睛明亮,视物有神,活动自如,这些都是身体健康、气血充沛的表现。

  当小儿因为饮食不当、肠内感染寄生虫等问题使得肠胃功能减弱或紊乱,往往双眼会出现赤红,眼屎也会增多。如果延误失治,往下发展的话,双眼就可能随身体内的不同脏器和它们病情的轻重不一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来。

  如果病情延误失治,时间过久,小儿可能会因此变得双眼干涩、不时流泪,分泌物也随之增多;如果病情症状在心,小儿常常会眼皮颜色变淡,有的还发红并出现烂裂;如果是小儿的脾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小儿在睡眠时,往往两只眼睛不能闭合;而如果此种问题到了肺上,小儿的白眼球则会没有光泽;至于肾,如果它也有了这方面的毛病,小儿则会表现为眼皮浮肿。

  ②耳

  我们的耳朵跟肾的气脉紧紧相通,耳为肾之窍,又为胆经所经过。如果积滞延误失治,时间过久,耳轮可能会颜色苍白晦暗,表明病症在肾;如果出现耳疮流脓,表明病症在肝。

  ③鼻

  人类的鼻子同肺息息相通,如果肺部出现了积滞问题而带来的症状,那么你会发现小儿的鼻子常有清涕流出,鼻子的周围会生出疮来,有的还会出现鼻干、鼻痒的症状。

  ④口

  脾跟口的关系很密切,而胃有脉络跟齿龈相互通连,如果小儿由于饮食无度,吃的东西停留在胃肠得不到消化从而变得对食物没了兴趣,除了可能出现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情形,小儿的牙龈还可能出现红肿溃烂,甚至还会口角生疮。

  如果小儿积滞延误失治,身体出现虚弱的症状时,病症在脾可表现为口唇苍白无血色,病症在肾则表现为牙齿松动,牙龈出血等症状。

  ⑤舌

  舌头与我们的心有着很深的关联,并且舌头跟五脏都有关系。一般来讲,整个舌头的前部对应着心和肺,舌头的中部对应着脾胃,舌头的根部对应着肾,而舌头的两侧则对应着肝和胆。

  正常健康的小孩,其舌头的颜色是淡红色的,并且舌头润泽、不大不小、来回伸缩活动自如,而小孩的舌苔,则薄而白。

  当小儿饮食不当,肠胃受到了一定的损害,舌苔常常会变得白厚,舌头的颜色也变成红色的了,有的小儿的舌尖及舌体的侧面,还会生出高出舌面的红色小刺。家长如果对这种情形没有过多的注意,以致延误了治疗的时间,等病情进一步严重时,从舌苔和舌头的颜色可以看出不同的脏器随之发生的变化。

  一般来讲,小儿的肝出现了积滞引起的问题,这些小儿的舌苔会变黄,舌体的颜色则变成紫青色;如果小儿的心出现症状,舌苔往往会变少,有的还没了舌苔,舌体的颜色也变得鲜红,并且干枯;如果毛病出在脾上,小儿的舌苔会变得厚重而肥腻,有的舌苔还会脱落,而小儿的舌体的颜色会呈现为嫩红色;如果小儿的肺出现了积滞严重所带来的毛病,这些小儿的舌苔会过于发白,或者有的舌苔变得很少,舌体的颜色则会发红并且显得干燥;而如果肾有了这方面的问题,小儿的舌苔会变成褐色,舌体的颜色也会变为暗红。

  闻

  闻,是指听声息,包括听声音(啼哭、咳嗽、言语等)和嗅气味(口气、大小便气味)两个方面。闻的内容看起来没有望的内容多,但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通过闻,我们不仅可以弥补望、问、切的不足,还可以给捏积治疗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1 啼哭声

  每个人都听到过正常健康小儿的哭声:哭声响亮,节奏感强,同时伴有眼泪的流出。当满足了小儿的欲望(如哺乳、喂水等),或去掉对小儿的不良刺激(如更换浸湿的尿布,调节室内的温度等)后,小儿的啼哭就会停止。

  但是,当小儿因为饮食没有节制,吃的东西太多而胃肠失调,消化功能受损,形成积滞后,这时,小儿就会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并且啼哭不止,而这哭声的气息很粗,声音也过于高亢。如果不加注意,发展下去,小儿啼哭的情况就会随着出现问题的脏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情况。

  当肝因积滞而出现了病症,小儿往往会嚎哭不止,但哭时声音不大响亮;如果心有了类似的问题,则小儿会一边哭,一边闹;如果这样的问题出现在脾上,小儿的哭声会显得细小,却绵绵不绝,不止不停;如果是肺上的毛病,小孩的哭声会显得嘶哑;而如果问题出在肾上,小孩的哭则多半表现为呻吟不止。

  2 咳嗽声

  患积滞日久的小儿,由于久病伤及肺气、肺阴,气阴两虚,因而多表现为干咳,没有痰,咳的声音也低弱。大家都知道,肺主管人的呼吸,所以小儿咳嗽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发烧、怕冷、流清鼻涕等症状。

  3 言语声

  我们都听到过正常健康小儿的言语,它们通常都很清晰,并且有力。当出现了积滞的病症后,小儿说话的声音会改变,说话时气息粗厚,声调高亢。如果积滞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再往下发展,小儿气血会变得衰弱,于是说话的声音也显得低弱无力。特别是当积滞问题变得严重影响到肺时,由于人的声音的大小跟肺的呼吸密切相关,于是在声音上的病态表现就会更为明显。

  4 气味

  当小儿有了积滞不化的情况后,如果是因为奶吃得过多,或者吃了过凉、不熟的食物及不易消化的东西引起的,闻一闻小儿的口气,会觉得有酸乳味,而小儿的大便则会有酸臭的气味。

  如果积滞的问题是由小儿饮食不节制,吃了过多的肉食、油炸食品、不熟的食物和过多的冷饮、凉的食物等不容易消化的东西引起的,闻闻小儿口气,则有一股酸腐味,小儿的大便会很臭,而小便往往变得量少且颜色变深。

  问

  这里的问,是指询问症状,查问缘由。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得病的原因。

  1 寒热

  询问小儿的寒热,可以看出小儿病情是轻还是重,以及病变出现的部位。比如,当小儿出现了积滞的问题后,由于积留的东西热气不散,有的小儿脸庞会变成赤红色,摸一摸,还比较热;有的小儿则手足发热,呼出的气也是热的。

  如果这种积滞的情形没得到及时的治疗,严重起来,就会使全身的气血变得衰弱,有时,小儿可能会并发局部的感染。如果积滞发展下去影响到肺,小儿的鼻子周围常常会生出疮来,同时还可能出现高烧、怕冷等症状。而如果影响到肾,小儿则往往会两脚发凉。

  2 胸腹

  胸腹,指的是人的胸部、两肋及腹部。当小儿有了积滞的问题后,由于吸收进来的食物停留在胃肠内得不到消化,无论是吃奶不节制或是吃了大量其他的东西,小儿都会有腹部胀满的表现,有寄生虫感染的小儿还会有腹痛的症状。

  如果积滞的问题得不到重视,没有及时地加以治疗而变得严重,小儿的内脏器官会随着影响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胸腹部的病症。

  如果积滞影响到肝,观察小儿的腹部,会发现小腹胀起并显出青筋;如果影响到心,小儿的胸部会有气息不通的症状;如果影响到脾,小儿的胃部会有憋闷感,按一按,觉得硬且被东西充满,同时,小儿的腹部也会胀满;如果影响到肺,由于气息不顺畅、咳嗽,小儿的胸部呼吸会有急促感;如果肾出现了这方面问题,小儿则往往会出现小便频繁。

  3 饮食

  关于小儿的饮食,家长要关注的是食欲、食量,以及饮食前后胃肠道所表现出的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小儿的食欲好,吃东西的分量适中,吃东西前后没有不适感,并且大便正常,这些都是小儿健康的表现。有了积滞问题的小儿,在发病之前,很多都是吃奶没有节制,吃东西过多或吃的食物不干净。通过对小儿饮食情况的询问,就可以了解有无引起积滞的病因。

  另外,通过对饮食情况的了解,还可判定病情的轻重与转变。如果小儿积滞的情形已经很长时间了,并且不想吃东西,身体变得消瘦,容易呕吐腹泻,并常常口舌干燥,大便散发出腥味,就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并且有了新的发展。如经治疗,小儿在饮食的量上渐渐增加,体重也随之增加,全身出现的病症也见好,那么就说明病情有好转的趋势。

  4 睡眠

  正常的小儿,都有着安静的睡眠,当小儿有了积滞后,会变得烦闷急躁,不愿意睡觉,即使睡着了,也容易惊动。那些肚内有寄生虫问题的小儿,还会在睡梦中磨牙。

  当积滞没有及时地治疗,变得严重,影响到其他器官和全身时,小儿就会因为随之而来的气血衰弱,而出现睡不安稳的情形,有的会在睡觉中盗汗,有的则在睡觉时露出眼睛。

  切

  切,在这里指通过用手按压,触摸小儿皮肤,以及躯干和四肢等部位,以此来了解小孩的情况。

  1 皮肤

  触摸小儿的皮肤,不仅可以了解皮肤的寒、热、汗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感觉皮肤是干燥还是润泽。

  当小儿有了积滞的问题后,无论是吃奶不节制或是吃了其他大量的东西,刚开始,小儿全身的皮肤可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局部的皮肤会出现灼热感。如果是因为哺乳不当的原因,小儿的面部皮肤会呈现出赤红色,用手触摸,会有灼热的感觉。如果是吃了过多的肉食、油炸食品、不熟的食物或过多的冷饮等不容易消化的东西引起的,小儿的手心和脚心的皮肤,也会有灼热的感觉。

  当积滞没有被重视,会进一步往恶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体内生热,小儿周身的皮肤摸上去就会有灼热感,特别是在午后,会更加明显。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物极必反,小儿的四肢还会出现发凉的情况。

  另外,在触摸皮肤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皮肤是否有汗,以及皮肤的营养状态。例如,因积滞问题而使肺出现症状的小儿,往往皮肤会显得没有光泽。

  2 头部

  触摸头部,主要是为了检查小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囟门,也就是俗语说的“顶门儿”,检查它的闭合、大小、凹陷、隆起等方面的情况。例如,如果小儿有了积滞的问题,由于呕吐和腹泻的原因,可能会引起顶门儿的凹陷。如果积滞问题进一步严重,还可能会出现顶门儿闭合过晚的情况。

  3 躯干及四肢

  触摸小儿的胸部,可以检查小儿胸骨的发育情况及呼吸情况。当积滞问题时间过长,严重到一定程度,小儿胸骨的发育会受到影响而出现鸡胸、肋骨外翻。当小儿的肺因为积滞的发展而出现问题时,由于咳嗽和行气不顺,此时触摸小儿的胸部,会发现呼吸处于异常状态。

  触摸小儿的腹部,也可以了解病情。当有了积滞问题后,小儿的腹部会胀满。当积滞进一步发展,小儿的腹部会有疼痛的感觉。另外,通过腹部的触摸,还可区别腹部的胀满是气滞引发的腹胀,还是内有积水或是有积块的有形之物(如肠中的粪便包块、蛔虫或肝脾肿大等)。

  此外,通过对四肢的触摸,不仅可以了解手脚部位的寒热,还可以了解四肢肌肉的发育情况。

  总之,通过对小儿全身的按压抚摸,可以为诊断病情从而进行捏积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和线索。

分页浏览>>(共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