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10-14 第004期

柏燕谊

百诚释心咨询公司创办人,首席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柏燕谊:父母的爱 为何会如此伤害你?

  爱,是感受不到,还是根本不存在

  我们回到最开始云博的案例。

  这个男孩来到我的咨询室时,手上缠着厚厚的绷带。与未辰的自责不一样,他对父亲怀有满腔的愤怒。在他的口中,父亲与暴君、恶魔无异。咨询过程中,他一直在强调,是父亲逼死了姐姐。

  原来,云博的父亲是一位转业军人。他年轻时曾有机会入选部队文工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但最后未能如愿。父亲转业以后,一直没有放弃音乐理想。他让女儿学习小提琴,让儿子学习钢琴,用自己并不丰厚的工资为子女置办了乐器。孩子的妈妈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全力支持父子三人的音乐事业,不仅家务活从不让他们沾手,甚至外出捡垃圾卖钱贴补家用。多年来,音乐课程差不多用光了夫妻二人所有的收入,一家人始终生活窘迫。所幸孩子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育,弟弟进入了音乐学院附中,姐姐也在全国小提琴比赛中获奖。父亲没有想到,女儿竟会在第一次考音乐学院失利后,突然自杀。

  云博记得成绩出来那一天,父亲毫不掩饰内心的沮丧,把自己锁进了里屋。他坐在客厅里,胆战心惊地听着父亲压抑住的哭声。母亲惊慌失措,用力拍着房门,语无伦次地安慰着父亲。全家人中,只有姐姐是平静的,她似乎并不期待任何人的安慰,甚至轻轻地哼起了歌。

  显然,姐姐在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云博给我看了他偷偷保存的姐姐的遗书:

  我恨妈妈,她的眼里只有我爸爸一个人。我更恨爸爸,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我恨音乐,可我除了音乐一无所长。想到自己的人生还要这样重复不断地延伸,我感到绝望。以前我总觉得,忍耐吧,总有熬出头的那天。可是,现在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云博的父亲将音乐作为自己对幸福的全部期待。梦想受挫的他,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这一切都是为你好,都是出于对你的爱。”然而,他的儿子和女儿却说:“我恨他。他根本就不爱我们。他只爱他自己。”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路人甲不爱你,你会因此感到绝望吗?

  答案是“不会”。人们只会为得不到自己所爱的人的爱而痛苦。

  人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然而,这恰恰是一个最大的认知谬误。爱,是一种相互之间进行良性传递之后获得的感受,付出爱需要有回应,那样才会内心温暖;付出爱需要被接受,那样才有尊严。

  事实上,婴儿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条件相对单一的。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会绝对依赖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进而建设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认可、关怀,受到伤害时,会本能地寻求父母的保护。当父母受到伤害的时候,再弱小的孩子也会忠诚地捍卫自己的父母。婴幼儿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满足和安全感的获得,由于婴儿对于自我建设和自尊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食物充分的环境,他就会紧紧的依赖于你。这是最简单的爱的关系建立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往往不是这么纯粹。

  未辰的母亲、云博的父亲,他们都在有意无意中,将孩子当成了实现自身梦想的工具。他们的行为以爱为名,本质却是利用。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利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云博的父亲为给孩子买乐器而与妻子一起拾废品卖钱,当未辰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费而卖掉母亲传给她的镯子,当他们面对着孩子的成绩露出欣慰的微笑时,有人能怀疑他们的爱吗?

  唯有他们的孩子,从心底深处,感觉不到这份爱。因此,他们才会痛苦、挣扎,他们努力地向父母的目标靠近,以期得到父母真正的爱,但他们发现,这种挣扎是徒劳的。父母褒奖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为实现父母的梦想而努力;他们稍一违背父母的心愿,就要面对父母的长吁短叹甚至严厉责罚。也许他们心里明白,但不愿承认,父母给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非爱”,是以爱为名加诸于他们身心的暴力。

  人们经常说:爱是生命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能够激发人意识深处的“生的本能”,让人拥有向上、繁衍、快乐、获取成就的动力。

  而那些没有得到爱的孩子,就丧失了这些动力。所以他们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快乐,甚至像云博的姐姐一样,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全文浏览>>(共计3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