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亲近自然是提升心智的最佳方式
提升孩子心智的最佳途径:亲近自然
父母应该尽早让新生儿生活在充满自然元素的环境里,不要等到孩子能跑能跳才想起把他带到公园,去亲近人造的自然景观。
我小时候在四川东南城市泸州长大,我家在泸州医学院,在一座名叫忠山的山上,忠山,顾名思义就是埋忠骨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军阀杨森在山上栽种了许多树子,尤以红樟树居多,当然也有不少果树(桂圆、荔枝)、榆树、梧桐,还有几棵很大的菩提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夏天很是阴凉爽快。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山成立了医学校,父亲从成都工学院(川大的前身)转到此校担任学校的讲师,全家也跟随父亲从成都来到这里。
小时候感觉忠山上非常蛮荒,人少,动物与昆虫很多,杂草很茂盛,还有很多荨麻,经常看到野鸡、刺猬、小豺狼、黄鼠狼、小野猪之类的东西。有很多的鸟,尤其是红樟树结籽成熟的季节,有很多白头翁,从四面八方飞来,整个山上盛会般叽叽喳喳热闹非凡。晚间会有一些怪鸟发出很恐怖的叫声,也能看到大雁成群南飞。忠山濒临长江与沱江,可看到两江交汇非常宽阔的水域,算是一个风水宝地。
抗战时,日本人的飞机仿佛知道城市里的人都躲在山林里,疯狂地扫射打死了几百个无辜的市民,最后也都埋在那里。晚上出去满山都飘着磷火,阴森森的,鬼的传说也很多。晚上父母一般不让孩子们出门,早上太早也不让,要等太阳出来才让孩子们出去玩。
从小生活在自然的地方,医学院里的孩子都很有灵气,学习都很好,城市里的学校都愿意招收这里的孩子。后来“文化大革命”,学校关门了,孩子们一群群地在山上闲逛玩耍,在学校球场上打球,到沱江里游泳,到山林里捉迷藏。那个时候,小鸟特别多,又不知道要爱护生命,孩子们会爬上树、房、山岩去掏鸟窝,有的孩子最多可以收集上百只鸟蛋。大一些的孩子找来鸟枪,打的鸟用盐浸了挂成一串串的。
相对而言,我家管得很严,不要说去抓鸟,连花草树枝父亲都不让动,记忆中我和姐姐从父亲办公室的垃圾箱里捡了几张杂志封面用来包书本,被父亲发现后严厉训斥,说公家的东西坏了、扔了也是公家的,不能带回家。最后我和姐姐把书皮取下来放回学校的垃圾箱里。
父亲那时是系主任,很敬业很认真,很早离家很晚回家,是当地的政协委员,也是人大代表。有时很迂腐,办公室的笔不带回家用,在家写字用自家的笔、自家的墨水,自家的东西也不带到学校去。说到小时的教育,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的内心,至今我们家4个孩子都比较约束自己,生活节制,工作勤奋,任劳任怨。
回想自己为什么思想比较灵活,创意也很丰富,跟小时候与自然接触多一定有关。加之小学只上了4年多,玩到16岁下乡到农村,又是一个相对自然的地方。中国学校教育多少会格式化儿童的思维方式,我接受的学校教育相对少,所以内心总是自己在决定。
我在《家庭成就孩子》一书中说中国的教育是培养吏,不是培养官。吏必须按计划办事,服从规定,听别人安排,不得越雷池一步。官的特性是自由决策、自我执行、制定规则并独立担当责任。
孩子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内心是自由和无序的,情绪也是浪漫与平和的。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光、色、形多重信息,孩子易于被这些信息感染,变得更加灵动。我下乡的地方风景很美,有崇山峻岭、深谷大河(长江、赤水河),梯田叠覆,山林交错,遇到不少作家在那里租住农家房子冥思苦想。
但凡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画家都喜欢在自然的山水间居住并创作,激发生命深层隐含的自然的灵气与创意。
本文来源于李子勋《早教的秘密》
全文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