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3 第006期 收藏
了解0-12岁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
很多新爸新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宝贝就如同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看着宝宝熟睡时的面庞,或者让他/她在你轻轻逗弄下欢笑,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圣洁。但可惜美好总是短暂的,而更多时候爸妈们要面对的是宝贝无尽的哭闹、叛逆和搞的脏兮兮的身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文章里可以找到答案。
杨政 国内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五颗星美育创始人

    走进孩子的心理迷宫

  首先,我想带领读者纵览一下儿童在0~12岁之间的心理发育过程。孩子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都集中在这个阶段,这些重要时刻也将在本书中一一展开。

  早在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在和爸爸、妈妈正式见面之前,孩子已经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了。那时,他既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也待在爸爸、妈妈的想象里。他们渴望着他,期待他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日子。

  出生:孩子有一个小小的、热乎乎的身体,有自己的名字,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他和爸爸、妈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源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这是在一天天的交流中积累起来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润物细无声”,从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父母说话的声音、身上的气味、哼唱的催眠曲、被他们背着抱着的感觉等等。妈妈温暖宽广的怀抱,是孩子生命之初的港湾。

  而另一方面,孩子拥有的健康体魄、每一次从梦中醒来的模样、和周围大人的种种互动,甚至他的眼泪,都被父母看作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深沉的爱、热情和全部的关注。

  一旦孩子和父母建立了初步的情感联系,他就开始步入了人生的轨道,一刻不停地成长起来。这期间偶尔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请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

  在全书的正文开始以前,我先带大家认识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理念。如果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过得好不好,可以用“健康三部曲”的方法来验证。这个三部曲由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三个重要内容构成,父母只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就知道了:孩子吃得香吗?睡得好吗?心情好不好?(是不是自然地表露情绪)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认为孩子在健康成长。也许他的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危机、小问题,但这些小麻烦就像长长旅途里的匆匆过客,很快就会过去,不必太过介意。了解了孩子即将跨越的各个重要关卡,这些问题就都容易解决。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时期。

  6周:孩子有意识地露出第一个笑容,表示他正在和外界进行互动。

  8个月: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妈妈身上的一部分。

  9个月:孩子第一次做恶梦,这是孩子认识到与母亲是彼此分离的个体的证明。这种分离对孩子具有象征意义,表明孩子认识到必须依附于父母而存在。由于缺乏独立性,意识到无力保护自己,孩子感觉很受伤,因此引发夜里的恶梦。

  18个月~三四岁:孩子进入全面反抗的叛逆期。他否决父母的所有提议,反抗父母的所有命令,什么都想说“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其实是孩子在尝试表达自己的心愿,以及对父母关注的渴求。他说“不”的时候,其实是想说:“这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和你是平等的。”这同样是一种证明自身独立性的方式,通过说“不”来表示自身的独立完整,从精神层面上将自己和父母区分开来。

  两岁:大约两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出现不肯入睡的问题。孩子开始害怕一个人睡,害怕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黑夜里,不肯离开父母。他可能在害怕什么东西,但又无法确切地说出来,因为引起他害怕的本来就是模糊的想法。有的孩子在这个年纪时就能记得做过的恶梦。随着孩子的逐步发育,不肯一个人睡的问题也逐渐明显。

  孩子尽管在白天表现得唯我独尊,对所有事情都说“不”,可一旦夜幕降临,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感到无力又脆弱。记忆里恶梦中的紧张,以及离开父母后内心滋生的危机感同时向他袭来,不知不觉中他感到害怕,于是陷入做恶梦的循环。可第二天早上醒来,强横的个性再次抬头,又开始对所有事情说“不”,叛逆程度进一步加强。

  2~4岁:此时,孩子要完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第一项任务:自我独立,即构筑自我,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独立个体的各个部分由很多东西聚集形成。因此,孩子要学着认识构筑自我世界的所有东西:爸爸、妈妈、居住的房子、小伙伴、幼儿园老师、同学、玩具,

  他经历的欢乐、痛苦、嫉妒、害怕等情绪,一切让他感到和自己有联系的东西,一切他自身包含的东西。打个比方,这项构筑自我的“心理工程”,就像拼图游戏一样,要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把分散的各个部分拼成一个严实的整体。这个心理工程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很重要,如果这一步“拼图”不能很好地完成,那他以后的独立人格会有碎片化的风险。下面举三个简单却有特点的案例,来说明上文提到的这个重要阶段是如何实现的。

  ●  碎掉的饼干:孩子2~4岁的时候,要是别人给他一块碎成两半的饼干,孩子很可能会拒绝接受,因为饼干不是完整的一块,会让孩子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而他此时正在和碎片化抗争呢,忙着要把自己塑造成独立统一的个体。

  ● 很多孩子,主要是女孩子,喜欢把各种形状的纸片或卡通画上的图案剪下再拼贴起来。这种拼贴游戏由心理需求驱动,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将散落在各处的碎片搜集起来,不正是孩子构筑自我、塑造个性的过程吗?

  ● 在构筑自我意识的阶段,孩子显得格外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不管别人借的是什么,在孩子眼里,都仿佛是要从他的资产中挖去一块。或者说,将他内心的拼图拿走一块,而这会毁了这个拼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自私鬼”,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4岁:再次遇到问题,这时遇到的问题比在两岁时遇到的问题复杂。因为孩子到了4岁时,智商有了发展,睡觉前的恐惧感更加强烈了。他会想象出变成人形的妖怪,会担心有野兽闯入房间。盘旋在孩子脑海中的可能是幽灵、怪兽、食人魔、巫婆、野狼或鳄鱼。可在白天,孩子又缠着父母讲故事,想听到关于妖魔鬼怪的传说,这是因为父母在身边,他感觉很安全。

  但到了晚上,这些可怕的鬼怪在脑海中卷土重来,此时没有父母陪伴,要八个多小时后才能再次得到父母的庇护,于是他们孤零零地待在黑夜里,一动不动,看上去又脆弱又无力。在苦苦忍受许久之后,孩子终于认清了现实:自己还只是个小孩,是个小不点儿,如果妖怪来袭,他根本无力抵挡。 

  这个年纪的孩子学会了画画。他会先画一个封口的圆,再在圆里面涂上两个大黑点代表眼睛,再画上一条弯曲的线代表嘴巴。就这样,一幅人脸“大作”诞生了。随着孩子对绘画的痴迷,他画出来的画像越来越接近现实中的人的样子,也越来越具体。慢慢地,一幅完整的小人画完成了。孩子接着画出人的身体,然后是自己的全身相,再是别人的画像,再后来是他自己处在社会中的画像。通过画图,孩子从自然人过渡成一个社会人。 

  4~7岁:孩子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教导孩子的有父母、老师,乃至社会上的其他人,比如同学、邻居、祖父母、小商贩、节目主持人等等,孩子逐渐学会社会规则。大约从6岁起,孩子进入小学接受正式教育,迈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时刻。他感到周围的所有人——父母、哥哥、姐姐、祖父母等,每个人都再三叮嘱他要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其他压力也突然纷至沓来。

  他开始了学习生涯,而这会持续很久!孩子开始焦躁不安,有的小孩会因害怕输掉挑战而畏惧退缩。很自然地,他们退回到“婴儿”的小巢,躲到曾经习惯的父母营造的安全范围里。重新回到小婴儿的状态,这会让他们安心一些。有的孩子重新拾起吸大拇指的旧习,有的又开始做恶梦,有的会脸部抽搐,有的则在梦里拼命逃跑、躲避……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反应,没什么大不了。倒退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经之道,是必然会发生的。

  6~8岁:孩子在这个阶段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倍增,包括精神世界的构建和其他各个方面。举个例子来说,男孩会想象中世纪的城堡、对抗敌人的超级武器、喷气式飞机、屠龙的宝剑、恐龙占领地球等等;女孩则沉醉于娃娃、森林里长得和人一样的精灵和神仙,还有纸质工艺品、卡通画、珍珠,或其他任何天然材料或经过精加工的材料。她们给娃娃穿上时髦的衣服,给它设计发型,显示出她们的心灵手巧和审美品位。

  在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里,想象力从这个时期开始突增,到8岁趋于稳定。

  8岁:一场革命悄悄地进行。忽如一夜春风来,一连串的火花被缓缓引燃。孩子慢慢脱离想象世界,一点一点地步入现实生活。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开窍,突然变得懂事了。他在生活中不断妥协、踉跄前行,前行方向也一次次地修正。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孩子将拥有充满欢笑的未来,有的则将经历痛苦的历程。

  爸爸、妈妈应该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面对这个复杂时期,否则孩子会有“偏离正轨”的危险。但正如我一再强调的那样,一切都是可以弥补的。

  8~12岁:孩子正式成为青少年之前,还有好几年的时间用来调整自己,给自己定位,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孩子在这个年纪学会了懂礼貌,因为这时正是温顺听话的年纪,特别讨人喜欢。他们不遗余力地想让父母开心,在家里愿意配合父母,在学校一心争做优秀学生。

  但孩子无法事事如愿,不知不觉间就会受到心理压力的煎熬。这种焦虑看不见,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马上会成长为少年,然后变成真正的大人,和大人一样强壮、一样聪明、一样表现优异。但与此同时,他们害怕挫折,害怕让父母讨厌,害怕失去他们的宠爱。他们希望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当受到大孩子的挑衅时,他们希望能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们甚至害怕自己有恐惧心。他们给自己施加了这些压力,对自己严格要求。 

  必须承认,整个社会也在推波助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压抑。这些压力干扰了孩子的思维,转移了孩子的一部分精力。无论在家里、学校、运动场上,还是在上下学的途中,孩子的注意力都不如以前集中了。另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发生在孩子上床睡觉前,孩子不肯一个人睡,而这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前面还有那么多考验和困难等着孩子,因此我们在此守候,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探寻孩子的心理迷宫,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跨过这些坎。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吧! 

    本文来源于《妈妈,你能这样爱我吗》

分页浏览>>(共计4页)

其他专栏 更多>>
  • 李跃儿 李跃儿 李跃儿教育创始人,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
  • 李文雯 李文雯 北京四中网校特级讲师,“先行教育工作室”创始人
  • 柏燕谊 柏燕谊 百诚释心咨询公司创办人,首席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 郝燕 郝燕 儿童艺术活动策划人,引领儿童公共文化活动风气之先
  • 刘小军 刘小军 国际早期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华教育家学会会员
  • 李子勋 李子勋 著名心理学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