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6-09-05第013期

周海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高级育婴师培训讲师、家庭正面管教心灵培训导师。

周海琴:母婴依恋关系奠定孩子的生命底色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可怕的亲子育儿观念,那些育儿经都是制造自闭症,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的好方法。这些东西最初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展出来的,在美国得到了惨痛的教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国人在转载?

周海琴:母婴依恋关系奠定孩子的生命底色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孩子在母体里的时候,感觉和母亲连在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一些严重病态的人,比如变态杀人狂,他们的心理发育平卡在了全能自恋期。他们一出生就发现这个世界跟他想象的不一样,我饿了没奶吃,哭个半死没人搭理,这世界太可怕了,这个时期会 累积巨大的愤怒,是未来伤害别人的根源,就像日本恐怖片咒怨一样。

  婴儿期的无回应行为还会导致偏执分裂人格。比如有时候在微博上看到评 论说“作为一个心理 学家你居然还有心理问题?”。我们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完美形象安在对方的身上,对方稍微有一点点言行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就会变得非常的愤怒,要么走开 要么攻击。这样严重程度的人,完全不能看到真实的对方,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我们再说说“存在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当你们不做 事的时候,有的人眉头总是锁着的,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存在感必须在关系中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可能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地都有点焦虑,比如上厕所,就是不能老老实实上厕所,都会拿着机在那儿玩。我有一些亿万富翁的朋友,我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成功,就是永远不会停下来,永远在打电话,永远在忙碌,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触碰到可怕的不 存在感,所以得把自己和某件事情捆绑在一起。这么勤奋,又有能力,当然没法不有钱。

  有时候看到母亲和婴儿“一唱一和”,亲密互动,那种喜悦的能量都使我忍不住要微笑。而有时看到的是,母亲虽然陪在孩子身边,但孩子发出各种信号都无法引发母亲的回应,母亲始终固定的、漠然的表情。我看到这里心都纠起来,痛。

  婴儿和母亲两个人有呼应,这就是幸福的存在感。包括我们谈恋爱,什么时候能够达到最甜蜜 的感觉?就是两个人的能量合拍,怎么具有这种合拍的能力?这种能力真的很难通过后天学习,需要大量长期的自我觉察,才能一点点重建起来。如果我们有幸在幼时得到母亲的这种亲密回应,自然具有这种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母亲,母亲的母亲,也可能就是这样无回应的,做妈妈无需完美,尽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