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10-12 第002期

刘小军

国际早期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华教育家学会会员

刘小军:引导得当 有效训练孩子表达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语言能力会发育得较为成熟,词汇量大幅度增加,发音越来越准确,接受能力进一步加强,好奇心增强,求知欲迅猛发展。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猛增时,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引导适当,孩子的表达能力会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如果把握得不好,孩子有可能养成说话结巴,普通话与方言不分,词不达意等毛病。

引导得当 有效训练孩子表达力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面对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的孩子,聪慧的家长们一定要做好榜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勿急功近利,进入误区。

  良好的语言示范

  训练目标

  通过长期的习惯培养,让孩子学会使用规范用语,增加词汇量,语言逻辑通顺不混乱,减少自创语,并避免养成说话时随意尖叫、拖音、撒娇的坏毛病。

  条件

  家长自我要求高,语言示范标准,语言逻辑通顺。

  原理

  早期语言的培养,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模仿最多的自然是家长。在任何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都该做个好榜样,要做到发音准确,咬字清晰,没有说话含糊或发出怪音调的习惯,且语言逻辑通顺,使用规范用语。

  训练一 示范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

  有些孩子在说话时语调的变化非常突然,节奏混乱,或者时快时慢,让人有种“这孩子就是不好好说话”的感觉。家长先要自我检查一下,日常说话时是否经常一惊一乍,或者遇到什么问题不好好说,还会怪声怪气地表述负面情绪。

  在和孩子说话时,需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的合理性,不要突兀地改变,语气要符合说话的内容。

  在为孩子读儿歌时,一开始要比较缓慢,语速可以慢慢地加快;根据内容来调整语调,惊讶还是喜悦,欢快还是平缓,都要有所区别。要让孩子喜欢上听你说话、朗读以及讲故事,他才有可能认真倾听,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言逻辑。

  家长在示范朗读时,要情绪饱满,语气词要适度表现出来,而不是蜻蜓点般带过或过度强调。

  训练二 示范正确的语言逻辑

  在描述一件事物时,孩子有可能不知道从何说起,家长在生活中要给出正确的示范,掌握合理的语言逻辑。

  例如,妈妈可多使用这样的语句与他交谈。

  (1)“待会你先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帮我拎篮子,买完了菜我们坐车回家。回家之后你自己换鞋子,去客厅写作业,妈妈做晚饭。你说好吗?”

  (2)“下雨了,我们先把雨伞从包里拿出来,你在屋檐下躲一会儿……你握住妈妈的手,注意看雨点是不是滴在你身上了,然后告诉妈妈!”

  (3)“放学了可以玩一会儿,但是今天不能溜旱冰,因为妈妈没有带你的溜冰鞋。” 要多使用一些可以表达逻辑顺序的词语,让孩子倾听时能够记住,知道这些词语前后的事物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学以致用。如果家长在表述事件时使用的语言很零碎,孩子说话时也会缺乏条理,语言逻辑较差。

  贴心小提示

  家长与他人交谈时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还有肢体动作,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示范。因此,当孩子在场时,家长与人交谈时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言之有理,逻辑通顺,不要语焉不详,胡侃乱侃。

  扩展小训练

  家长还应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孩子注意力集中时,要抓住时机多说几句,并面对面与孩子说话,让他感觉到大人的重视和认真的态度。感觉到了大人的认真,他也会报以认真的态度,不会出现漫不经心的情况。

  正确的发音习惯

  训练目标

  纠正孩子错误的发音,让他咬字清晰,说话时不含糊其辞。

  条件

  家长能够发音正确,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原理

  孩子语言的发展并不只包含了词汇量的增加,还包括正确的发音。学习中文,不仅要概念准确,还要学习区分近似的发音和近似的词汇,使用正确的发音,了解相似发音的字词之间的差异,区别使用,正确应用。让孩子养成口齿清楚、发音准确的习惯非常重要。

  训练一 纠正发音

  家长请从现在开始,注意孩子的发音,纠正他的错误。

  首先,尽量少说方言。孩子如果经常受方言的影响,会因为发音不准受到同学的笑话,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者因为长期说方言,无法区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导致咬字不准。因此,在家里和孩子交流时,家长应尽量使用普通话。

  其次,当孩子发音不准时,随意地纠正他一次就行,切勿无休止地纠正孩子的发音。对于说话积极性本来就不高的孩子,父母越是纠正,他越是读不标准,甚至连说话的积极性也消失殆尽了;如果父母的态度很恶劣,还会使孩子产生语言障碍,从心理上畏惧说话。最好的方法是,及时纠正,并要在孩子说完话之后纠正。

  训练二 互相挑刺

  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和孩子进行模仿比赛,互相挑刺,能够及时发现对方发音上的问题和其他错误。

  找一段讲故事音频材料,有文字和注音,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文字。

  (1)你们一起听听音频材料中的标准发音,阅读文字材料。

  (2)让孩子开始模仿,拿着有注音的文字进行朗读,也可以背诵。爸爸作为裁判在一边认真地听,或者也可以把孩子的声音录下来。妈妈作为参赛者,也要认真地听,并将孩子发音错误的地方找出来,记录下来。

  (3)妈妈开始模仿,同样的,爸爸录音,孩子边听边找出错误。

  最后,看谁能挑出对方更多的错误发音,再充当老师的角色,帮助对方改正。这样的比赛不妨经常举行,孩子在准备的过程中认真倾听标准发音,通过练习,口语发音定然会有很大的进步。

  贴心小提示

  即使家长说方言,孩子读音偶有不准,也不要打击孩子,而应时不时地提醒孩子一次,不断鼓励他开口说话,孩子上学后,也能自动纠正一些错误的发音。

  扩展小训练

  孩子有时比大人更懂得区分标准发音与错误发音。家长如果能和他一起学习,效果会更好。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下面一组字,力求发音准确,区分n与l:晴朗(qínglǎng)、娘亲(niángqīn)、粮食(liángshí)、老狼(lǎoláng)、着凉(zháoliáng)。

  学说复合句

  训练目标

  为还未掌握复合句的孩子提供机会,让他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顺利使用复合句,描述一件事至两件事,并陈述自己的心情与感想。

  条件

  父母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学习复合句。

  原理

  有的孩子在语言连续性方面已经获得了极大进步,趋于成熟,不知不觉也会使用一些长句,但对于复合句型还不够熟悉。学习应用长句与复合句迫在眉睫。复合句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尤其能增强语言逻辑。

  训练一 家长多用复合句

  复合句是由几个结构相互连接或相互包含的短句所组成的单句。并列复合句对于孩子来说是最为简单的,其次是从属复合句。例如,“昨天晚上吃了饭,我出门找隔壁的小茵玩了一会儿,后来就回家了。”

  家长可以先从并列复合句或从属复合句开始,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使用这些句型,描述当天或最近发生的事情。

  训练二 示范关联词

  关联词的使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使用的频率很高,也能提高孩子的语言逻辑性。

  孩子使用最多的关联词包括“还有”、“还要”、“也(也是,也有,也要)”、“又”、“就是”等。家长还应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习“因为”、“所以”、“结果”、“为了”、“要不然”、“反正”、“可是”、“原来”、“但是”、“如果”这一类能够表达事物发展的因果、转折、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关联词。

  另外,一些表达前后呼应关系的关联词,比如“没有……只有……”、“如果……就……”、“一边……一边……”、“这时……那时……”,也应作为示范句型让孩子模仿学习。

  比如《猎人的狗》这个故事,可以这么讲:“因为大灰狼听到了狗叫,所以它马上被吓跑了,结果公得救了”,从而让孩子明白事物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而这个关系可以用关联词来表达。

  贴心小提示

  孩子在使用复合句时很可能出现主语或谓语动词脱漏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帮他补充完整,并重复一遍说给他听,但是不要将纠正的过程表现得过于刻意。每次都要及时纠正,为孩子示范正确的说法,但不要重复多次。

  扩展小训练

  试着让孩子掌握下面几组关联词。

  (1)“不仅……而且……”

  例句:爸爸不仅会换电灯泡,还会修理打火机。

  (2)“这里……那里……”

  例句:我们家楼下这里的烧饼很好吃,学校那里小吃店的汤面很好吃。

  (3)“不但……还……”

  例句:环卫工叔叔昨天不但清理了草坪上的垃圾,还把小河里的垃圾也捞了上来。

  学习表达正确概念

  训练目标

  本项训练应贯穿孩子的整个学龄时期,让他能够掌握日常用语的准确概念,不会乱用词汇,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条件

  在与孩子交流时多一分思考,不要乱用词汇。

  原理

  孩子接触到的词汇十分庞杂,所以,对于那些意思近似的词汇经常混淆。家长要注意为孩子示范准确的发音,并使用正确的词汇,要求他发音正确、清晰,使用概念准确的词汇,否则孩子的语言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训练一 表达正确概念

  如果希望孩子尽早掌握语言逻辑,家长要尽可能使用正确的概念、文明的用语。在日常生活中要帮助孩子使用一些词语来概括、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与现象。当孩子认识到了一些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引导孩子用具体的词语来概括,将认识到的事物在脑海中转化成概念。

  例如,要理解“生长”这个词的概念,可以做一次“种子发芽”的小实验。使用黄豆来做这个实验十分合适:准备一个浅槽的盘子,将生黄豆放在里面,每日换,面上用纱布覆盖,孩子就能够观察到黄豆的发芽过程。

  当黄豆长出细嫩的芽时,将“生长”的概念解释给孩子听:“一粒种子如果要发芽,需要水和空气,以及适当的温度。每种生物都要经历,从幼小到长大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与种子不同,要健康长大,需要每天吃饭、睡觉以及适当的运动!”

  用具体的现象让孩子掌握一定的概念,对于他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十分有益。

  训练二 解释“死亡”的概念

  孩子在户外看见一只死去的麻雀,会产生疑问:“这只麻雀在干什么?它死了吗?”倘若解释说:“死了就是再也醒不过来了,再也不会动不会跳了。”孩子会问:“那妈妈和爸爸会死吗?我什么时候死呢?死了之后还能活吗?”尤其当亲人死亡,家长有意隐藏悲痛的感情,不能够从容地解释什么是“死亡”时,孩子会认为“死亡”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不知如何面对。

  家长完全可以如此解释:“你看到过树叶由绿变黄,然后从树上落下,最后被泥土掩盖吧?一个人死了,就像树叶凋零一样,心脏会停止跳动,身体停止活动,他不会再动,也不会再有任何感觉,不能再站起来走路,也不会再呼吸,不会再说话和吃东西……”

  孩子会渐渐理解“死亡”的含义。

  贴心小提示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生动的事例,让孩子渐渐明白并接受。不必要求他一次性就接受某个词汇的深刻意义,可以先从表象概念开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深入下去。

  扩展小训练

  用下面的具体事例,让孩子掌握这两个概念。

  (1)“文明”:出门逛街时,引导孩子观察路人是否乱扔垃圾,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人让座,并告诉他:“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给老人家让座是文明的行为。”

  (2)“重要”:将一天要做的事情规划出来,列出一张表格,询问孩子的意见:“今天爸爸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关系到爸爸的工作进程,不能缺席,所以时间很紧张。你还一定要爸爸去幼儿园接你回家么?”

  找出不合理

  训练目标

  有效地增加孩子对各种熟悉事物的认知程度,发展他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说话时的语言逻辑能力。

  条件

  准备卡片若干张,这些卡片上的图必须是经过处理的,有一些的缺陷或不合理之处。例如,没有尾巴的猫咪、三只眼睛的小兔、长了熊耳朵的小狗等。

  原理

  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和认知能力,对于身边熟悉东西的功能和作用有了较多的了解,就会知道一些事物的常见形态。为孩子提供一些图片,让他通过语言指出那些不合理的地方,是一件既有趣又可以发展孩子认知能力的事情。

  训练一 找出不合理

  家长事先准备好若干卡片,问孩子:“你仔细看一下这些图,每张图上都会有一些奇怪的不合理的地方,你能发现它们吗 ?”并引导孩子发现不合理的地方。

  有的孩子不爱开口,小手一指就不管了。如果他的确已经找出了图片上的不合理的地方,妈妈应当引导他:“这个地方很奇怪吗?怎么奇怪呢,哪里不合理呢?你说给妈妈听好吗,我还没有明白!”鼓励孩子将他的想法说出口。练习的次数多了,在妈妈的启发下,孩子也能从“这个耳朵错了”这样极其简单的话语开始,逐渐将句子说长,并表达得更清晰一些,准确地说出:“熊猫的耳朵是圆圆的,不是尖尖的”这样的话来。

  训练二 孩子来改错

  当孩子找出不合理之处以后,妈妈就应当要求他说出如何改正错误。妈妈为孩子准备好画笔,问:“你觉得哪里不对需要改正就在哪里进行修改。不过,你先告诉妈妈,打算怎么改呀?要改成什么样才正确呢?”

  例如画中有一只没有尾巴的猫,可以启发说:“这张图有点不对劲呀。”孩子想了想说:“得给猫咪加上条尾巴。”

  修改完了之后,妈妈可以让孩子对着这张图片进行看图说话,或者编一个两三句话的小故事。起初,只要求孩子把图上的内容讲清楚就行了,过段时间就可以启发他在说话时掌握一定的语言逻辑。

  例如,还是刚才那幅画,可以建议孩子:“我们来想一个猫咪找尾巴的故事好吗?小黑猫刚才是没有尾巴的,它是怎么丢掉尾巴的,后来怎么又有了尾巴呢?”

  孩子依照妈妈给出的思路进行思考,组织语言时就有了一定的顺序。等他熟悉了这种表达顺序,就知道要先指出不合理之处,随即提出改错方案,再将想象出来的情节串联起来说。

  贴心小提示

  孩子如果在做这个训练的时候出现问题,比如发现不了图片中不合理的地方,家长应当适当地给予提示,提醒他观察哪个细节。当孩子没有找到一处不合理的地方,也应当鼓励他接着观察。

  扩展小训练

  3—5周之后,可以加大训练难度,选择人物、动物、景物比较复杂的图片,让孩子逐一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图片的内容增多了,孩子也有更多的想法需要表达,家长可有意识地引导他每次多说一些。说得越多,孩子的语言能力进步得越快。

分页浏览>>(共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