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12-02 第001期

姜平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

认识瘢痕

  瘢痕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瘢痕?瘢痕体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又是什么?

  瘢痕

  疤痕是所有皮肤伤口、创面愈合后外观痕迹的统称,是日常生活中的俗语;瘢痕是相应的医学专业名词。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病态的瘢痕。瘢痕体质是指瘢痕疙瘩特定人群。

认识瘢痕

  瘢痕是人体皮肤组织创伤修复的自然产物。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主要成分是位于最底层的具有分裂和增殖能力的基底细胞及其表面由其演变并向表面移行的各种细胞构成。真皮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成纤维细胞、毛囊、皮脂腺、汗腺等构成,其中的毛囊、汗腺的上皮成分可以再形成皮肤,而成纤维细胞可以增殖并合成胶原纤维。

  如果皮肤的伤口较表浅,仅涉及表皮层,则人体仅修复表皮层,表皮层残留的基底细胞以及真皮层的毛囊、汗腺的上皮成分可以再生而达到愈合,将不遗留瘢痕,如表皮的轻微擦伤或仅出现疱和红斑的烫伤。如果损伤达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伤口的修复包括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层同样通过伤口边缘的上皮细胞来完成,真皮层的修复主要是通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及合成胶原纤维来完成。但真皮层修复后不能完全达到正常结构,从而形成伤口愈合后不同程度的瘢痕,或细微而难辨,或增生而突起;经过专业的整形手术及相应措施处理的伤口瘢痕有可能“细微而难辨”,而因种族、年龄、体质等原因,瘢痕可能“增生而突起”。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胶原纤维过度沉积、聚集,是病理性的瘢痕,是损伤修复后“过度”生长愈合的表现。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常见于伤及真皮深层的深Ⅱ度和Ⅲ度烧伤,也见于切割伤、感染手术手术切口。

认识瘢痕

  增生性瘢痕表现为突出周围正常皮肤表面,外形不规则,高低不平,局部增厚变硬。早期因毛细血管充血而呈红色,伴痒痛。红、痒、痛症状可能因高温、情绪激动、食辛辣刺激食物或饮酒等而加重。增生性瘢痕一般分为增生期、稳定期、萎缩期3个阶段,历经数月或几年以后,时间分界不明显,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增生期较长,头面部较四肢增生期较长。后期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颜色变淡,质地变软、痒痛减轻,厚度也可能减小。增生性瘢痕边界清楚,瘢痕组织与深部组织粘连不紧,可以推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增生性瘢痕影响容貌,功能部位者影响活动。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者是典型的瘢痕体质。任何皮肤的损伤都可能发生,如手术、外伤、纹身、注射等等,甚至痤疮都可导致。

认识瘢痕

  瘢痕疙瘩呈瘤状增生,一般为高出正常皮肤、超出损伤范围的持续性生长的瘢痕,表面光滑,颜色红润而发亮,质地硬、弹性差,局部痒痛。外观平坦或不规则突起,有时像蟹足样向周围组织生长,又称“蟹足肿”。胸前部胸骨柄表面、肩部、背部、耳廓等部位是好发部位。瘢痕疙瘩发展比较缓慢,但多持续增长。瘢痕疙瘩经单纯施行手术切除缝合极易复发并扩大。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区别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发病年龄

各种年龄

3岁后

好发部位

无特定部位,全身均可发生

胸骨表面、肩部、背部、耳廓

症状和体征

灼痛、奇痒;病变局限于伤口创面;早期颜色鲜红、质硬;常影响容貌和功能活动

痒、痛(较轻);病变超出伤口、创面范围,可呈“蟹足样”;质坚硬

病程和转归

病程短,数月至2~3年症状减轻或消失,颜色淡化为暗褐色,质地变软

病程长,数年至几十年长期持续增长,少有萎缩。

发病相关因素

细胞外基质(ECM)代谢,细胞因子,低氧和自由基,基因改变

人种,肤色,遗传,细胞外基质(ECM)代谢,细胞因子,基因改变,免疫学,激素

  瘢痕体质

  目前医学上并无有关瘢痕体质的定义,一般指“瘢痕疙瘩”患者,以及非因深度烧伤等特殊原因而易发生增生性瘢痕的个体和人群。

  “瘢痕疙瘩”是典型的瘢痕体质,除“瘢痕疙瘩”好发部位外,身体其它部位同样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非因深度烧伤等特殊原因、非功能活动部位(如颈部、关节部位等)而发生的增生性瘢痕,如经手术切除或其它措施处理仍复发者,也被认为是瘢痕疙瘩体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广泛而顽固的痤疮患者等都相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被认为是具有瘢痕体质的倾向。

  深Ⅱ度和Ⅲ度烧伤以及硫酸等化学烧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者,并不一定被认为是瘢痕体质,而剖宫产术后切口的增生性瘢痕患者则可能有瘢痕体质的倾向,但并不一定是瘢痕体质。

分页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