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4-10-13 第005期

吴文君

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国内为数不多的一线心理教育专家型教师之一

吴文君:你的爱,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到

  也许是小时候自己的辛苦和跟妈妈关系的那份紧张与害怕,让我从小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有朝一日我做妈妈,一定要做一个民主的,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平等的好妈妈”。那个“我想比你强”的动力一直推动着我。‘’

你的爱,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到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有一天我有了孩子

  1993 年,当我们的生活基本稳定下来的时候,我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

  这个愿望配合着我身体的调整和我们夫妻共同的期待。当发现真的有一个孩子孕育在我身体里的时候,我非常喜悦!作为师范学校教教育心理的老师,我在大学里已经储备了很多婴幼儿心理知识,也在内心早早就盼着,有一天我有了孩子,一定会跟他建立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我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所以,那时我就决定:我要自己带这个孩子长大,我要自己陪着他,不把他交给老人,或者其他人带。

  在孕育的过程中,我开始准备很多识字卡片,我自己一笔一画用毛笔写下几百个汉字。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已经有了几百张汉字卡片,也有很多彩色图片,还有皮亚杰那个经典的没有眼睛的人像,我们都充满期待地迎接孩子的到来。

  我也把很多有关婴幼儿心理的书籍找出来,去研究和琢磨现在肚子里的孩子处在哪个阶段,哪个部分正在发育。当然我也调节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处在愉快的状态,我知道这是胎教更重要的部分。同时,我也理所当然地吃所有我想吃的食物,理直气壮地向先生要我馋的东西。记得大冬天的晚上,我突然馋起某个饭店的猪蹄髈,先生二话不说,顶着风雪,骑半个小时车帮我买回来,但我只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了。我又开始馋香蕉,他又转身出去买香蕉……这样的故事,伴随在孕育孩子的过程里,让我们两个都乐在其中。

  我们兴高采烈地为孩子准备衣物,还准备了一张小床,那是用两节沙发相对拼成的,放在我们大床旁边。先生不理解:“孩子那么小,为什么要跟我们分开?”我满脑子都是书上的理论,说让孩子单独睡在一边对大人和孩子都好。他无奈地摇头,我则坚持我的做法,我有很多书上的理论可以说服他。

  直到4 月26 日阵痛开始,我住进医院。那时才发现原来孩子的出生是这样辛苦,从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一个晚上我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看旁边的人都在很香甜地大睡,我觉得自己快熬不过去了,就向先生和医生央求剖宫产。可是,那个认识的医生朋友还是坚持说:“能生就自己生,对大人和孩子都有好处。”

  我实在无奈,只好一点一点地挨时间,挨到天亮就有希望了,直到早晨7 点多,我被送进产房,在医生的帮助和挤压下,一个额头尖尖的孩子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没有人告诉我是男是女,我想,不管是男是女,只要健康地活着就够了。

  医生告诉我孩子的体重是7 斤3 两时,我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医生告诉我:“恭喜你,是个千金。”

  我如释重负。终于盼来了一个女儿,虽然娘家和婆家都盼着是个男孩儿,但我内心一直有个坚定的感觉:这是个女儿,我想要个女儿。甚至在进产房之前,同病房的一个阿姨还说,看你的肚子一定是男孩儿。我都在心里说:“哼,我一定生个女儿。”因为我一直盼着生个女儿,我也准备了很多女孩儿的衣物。现在,我发现,我们母女早就心连心,我终于可以做一个女孩儿的妈妈了。

  然后,因为有侧切的伤口需要处理,我被留在产房里,接受缝合。整整一个多小时,我经历了在冰冷的房间里被生硬对待的感觉,内心有很多的愤怒,直到被推出产房,见到妈妈和先生的一刹那,我的眼泪才流了出来,哽咽不止。那是委屈的泪,也是如释重负的喜悦。从这一刻开始,我已成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了。

  那天,外面下着大雪,“五一”前后的最后一场大雪,东北每年的惯例。这时的雪已经不像冬天那样干冷,到了中午有些已经开始融化,是温润的春雪。

  当我们第四天出院时,我们的车在扫起的雪堆中穿行,暖暖的阳光,照着裸露的土地和堆的雪人,给人一种春天特有的、蕴藏着生机的、很新鲜的感觉。

  我们回家了,回到学校里,在那间20 平方米的筒子楼宿舍里,我们开始了一家三口的生活。

  记载点滴感动的早教记录

  也许是小时候自己的辛苦和跟妈妈关系的那份紧张与害怕,让我从小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有朝一日我做妈妈,一定要做一个民主的,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平等的好妈妈”。那个“我想比你强”的动力一直推动着我。所以,无论是在大学读书还是日常积累,我都储备了很多婴幼儿养育知识。当我每天陪着孩子的时候,我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她、欣赏她、爱她……从第一眼看到她,我就喜欢女儿那双手,纤长的手指,这点更像她爸爸,不像我的手短而粗,这都让我觉得惊喜。我猜,这是一双弹钢琴的手。

  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吃过妈妈的奶,所以我非常强烈地希望,不管受多少苦,一定要让我女儿吃到我的奶。所以,从生下她,我就每天吃各种催奶偏方,奇奇怪怪的、毫无味道的各种汤,直到有越来越多的奶出来,我心里有无限的喜悦。我的女儿可以跟我不一样了,她可以被我抱着吃我的奶,感受我的心跳,我们会有很亲密的关系。不知不觉间我已经陷入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不知不觉间我也掉进一个我要超过妈妈的期盼里,但我也在不知不觉间重复妈妈的很多想法甚至做法,比方:孩子不可以娇惯,孩子不要太注重外表、穿着,只要学习好就行……

  每天我在照顾她吃喝拉撒的同时,变着法地对她实施早教。在她床头变换不同的色卡,发出不同的声响,让她看那个无眼的人像,在自己忙着洗衣做饭的时候,制造一些玩具,或者响声陪伴她。同时,每天都在记录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她的第一次哈哈大笑”“第一次抬头、挺胸”“第一次感冒、发烧”……琐琐碎碎的记录,到她5 岁时,我已经写了厚厚的3 大本,这些都记录着我对她的陪伴。

  很多朋友、同事来到家里,都会感叹我所做的一切,他们会称赞我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早教、尽心尽力的妈妈。房间到处挂着识字卡,我总是陪她说话,并制造各种丰富的刺激来活跃她的感官。甚至6 个月开始我就把她抱在怀里,给她读彩绘本的《中国成语故事》,我知道孩子喜欢重复,就一遍一遍地给她读,这些确实是很多妈妈没有做而我却乐在其中的。似乎不知不觉间内心有了很强的动力:我这个学教育心理的妈妈,要培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儿来。

  刚会走路她就会给邻居的叔叔阿姨们去送信,蹒跚着步子走到各家,把信送给叔叔阿姨。女儿对语言表达也比较敏感,她总是去接邻居小哥哥、小姐姐说话的话头,于是他们就故意地逗她,说“吴文”,她马上跟上“君”,大家说“大白”她立刻跟上“兔”……

  小时候的女儿,头发非常稀疏,淡淡的黄色的绒毛,无法遮盖那个大大的额头和光秃秃的头顶,连眉毛也是淡淡的黄色,所以看起来就像一个小男孩儿。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她晚上不肯睡觉,每天哄她睡觉,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我总盼着她早点睡着,这样我就可以备第二天的课,但她总要把我折腾得筋疲力尽才肯睡着。所以,随着她长大,我要应付每周十几节课,感觉越来越累,那份陪伴的愉悦和耐心,也渐渐失去。

  后来我们找了一个女孩子来照顾她。那女孩儿20 岁左右,她把女儿包得方方正正地放在被子里。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把女儿哄得很乖,白天睡得很好,到晚上就开始折腾我们。后来因为小女孩儿家里有事,不能再带她,我有时只好请学生帮忙。

  还记得班里有一个叫王险峰的男孩子,很有耐心陪着她玩。有空闲了我就把他叫来,让他带孩子,我做饭或者备课。有一天实在没办法,我们把女儿送到学校驾驶员高师傅家里,让他爱人帮我们带孩子。送去当天,我们夫妻俩就如释重负,跑到街上逛了一圈,享受了自有孩子以来第一次的二人世界。那时候感到孩子改变了我们很多很多……

  女儿在高师傅家,被照顾得很好,所以每天把她送出去就像卸了一个重担。晚上太忙,有时候会很晚接她。高师傅一家三口很喜欢她,我们也就乐得清闲自在。就这样,她慢慢长大,我们将女儿送到了幼儿园,她开始了第一次独立的社会生活。

  几大本成长日记就这样一天天像流账一样地记了下来,我只是想给来留一个回忆的线索;想在日渐消逝的时光里,多留一些生命的痕迹;我甚至想,等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老了的时候,她可以读一读这些日记,这对她一定会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点上看,我算是个勤奋的妈妈、一个负责任的妈妈。

  相同的爱,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为我是学教育心理的,我很早就开始做教养孩子的准备,教育孩子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专利,她的事情都由我说了算。我的时间相对比先生要宽松一些,所以怎样教育她、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早期智力开发等都是我做决定,先生配合。

  我们很早就达成共识:爸爸妈妈要给予孩子一致的要求和教育。起码不可以当孩子面表现我们的冲突,我们可以事先讨论,确定一个共同的意见,再由某人去发布。另一个人不管有多反对,也不可以当场表达相反的意见,这是对孩子接受信息一致性的保护。这个共识变成我们在孩子教育上的彼此默契配合。

  当然,我们俩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价值和信念,使我们在对待女儿的教育上常会有不同的意见。我的意见更多是理论化的、学术性的,先生的意见更多是生活型的、经验性的。因为我的能言善辩,所以先生一般都保留意见,听从我的安排。当我开始反思我的教育观念后,我也开始静下心来体会先生的想法和信念的合理性。我发现,他说不出理论的观点中,有很多还是具有现实性和有效性的。这些是在我开始真的理解先生、欣赏先生之后慢慢地发现的。我开始采纳先生的意见,有时,让先生去表达他对女儿的意见和要求,这时候我往往是主动配合先生的。

  女儿在我们这样的影响中慢慢长大,她同时知道爸爸妈妈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并慢慢内化为她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和评价标准。我和先生表现的是对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女儿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的一致性,让她少了很多冲突和矛盾。

  偶尔先生对待女儿的态度和方法,也让我难以忍受,这时,我会在其中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投射。比方,小时候被父母训斥之后的伤痛,让我不想看到女儿被爸爸训斥。不想让女儿重复我的命运的补偿心理,如此强烈地支配着我,好像凡是我小时候经历的创伤,我都不想让女儿经历,不想让她感受到家庭的不和谐,不想让她很辛苦地做很多家务,不想让她看父母的脸色,不想让她被父母训得当众下不来台……

  我的所有这些“不想”,往往在先生情绪激烈的情况下被冲撞、被打破。我可以做到现场忍受,事后反思,或与先生交流讨论,让他承认自己的“错”,希望他能改变、克制。但往往这些情景会重演,我也会无奈。直到有一天,我在课程中被学员问道:“夫妻关系的矛盾对孩子会产生哪些影响?”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我自己也明白了:爸爸给孩子的是爸爸能够给的最好的,妈妈给孩子的是妈妈能够给的最好的,我们不能企图让爸爸和妈妈的教养方式与习惯完全和谐一致。假如那样的话,孩子得到的是单一的教育和影响,看到的只有一种模式,只学到一种人生经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学到很多经验,积累不同的经验,应对不同环境和不同的人。所以,夫妻任何一方,不可以要求另一方,与自己完全一致地去教育孩子,要尊重另一方有自己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更是对孩子的一份信任和要求。

  这样的讲解消除了我内在的纠结。这之后,我开始欣赏孩子爸爸的教育方式的独特价值。他用简单或是生硬的语气,教孩子如何粗线条、快行动地去表现自己的行为;他用不善表达情绪和不诉说细节的话语,给予孩子力量与支持;他用看似简单的要求,去推动孩子做很多很多事情,帮孩子建立很多社交网络,积累未来的人生经验。这是爸爸带着爱对女儿的一份带动和影响,是我无法给予她的,也是我放下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放下对女儿的过分保护,真正看到了、欣赏到了她爸爸给予孩子的那份独特的支持和爱。

  当我有了这样的视角之后,我开始变得放松了,开始允许孩子跟爸爸互动和沟通,不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而把孩子交给她的爸爸,让爸爸用他的方式带着女儿去看世界。当我有了这样一种能力之后,我也开始欣赏到,女儿身上有越来越多爸爸对她的影响:做事情追求精致和完美、爱惜并打理好自己的物品、购买东西时注重性价比,还有她不怕吃苦,肯出力,肯付出,对别人全身心服务的精神,包括那份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所有这些都是爸爸给予她的重要影响。

  当我可以这样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女儿、看待先生时,我自己变得更加放松。我在女儿与爸爸出现冲突时能够保持平静,看着她在冲突中学习长大。同时,我极力维护她爸爸的地位和尊严。女儿曾经对我与她爸爸的争吵非常恐惧,每当这时,她会很紧张地劝说,或者看似麻木地躲在一边。

  我跟女儿讨论:“爸爸妈妈吵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她总是告诉我:“很害怕。”

  我问她:“你怕什么?”

  她说:“我怕你们像其他的父母那样离婚。”

  我知道女儿怕的是爸爸妈妈不能同时爱她。我跟她澄清:“刚才我们不是在争吵,不过是针对一个问题表达各自的意见。因为我们观点不一样,所以彼此都很激动,声调会很高,表情会很激烈。但是,我想告诉你,我们仍然相爱,这个家是安全的。”

  同时,我还告诉她,生活中的有些问题是要表达出不同意见来的。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是面对冲突、处理冲突的一种重要能力。遇到冲突不可以逃避,也不可以掩盖和压抑,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慢慢获得共识,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我们不是在吵架,我们是在学着彼此沟通和了解。请你放心,你是安全的,我们也有能力学会越来越有效地沟通。

  在讲给女儿听时,我也在觉察自己无效的模式,也在尝试改变自己的模式。女儿开始看到我们的改变,她有时候看到我们又开始争执了,总会说:“过一会儿,你们又好了。”

  我可以用跟先生不同的方式陪伴女儿,先生也可以用他的方式教育女儿,我们彼此有一份接纳,那份共识仍然在,就是“不在女儿面前,同一个时间,表达对她不同的指导意见,哪怕是错的也要执行下去,日后再找机会修补过来”。这既是对彼此的一份尊重,也是对女儿的一份爱护。只是随着女儿长大,我们可以当众讨论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我们彼此为对方修补极端观点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当先生表达他非常激烈的想法时,我总是不知不觉中用语言转化,让女儿听到更适合、更容易接受的观点。我是润滑剂,润滑着我们三个人的关系。先生也总是帮我补充某事的具体做法,让我的想法具操作性,给女儿具体的指导。在我们两人的配合教育下,女儿越来越安然,脸上有了越来越多的笑。

  在对待女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共同和一致,也学着包容彼此和尊重彼此。

  所以,当一对夫妻面对孩子和谐一致时,两个人一定有着和谐的关系,有着对彼此的尊重和爱。

  生活中常见一些夫妻,其他事情上都说得过去,在孩子的教育上却水火不容、各执己见。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他们彼此都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身份砝码和私有财产,平日掩盖的冲突和矛盾,在孩子这件事上表现出来。这也是提醒:夫妻间彼此缺少有效的沟通、处理冲突的机制。在最爱的孩子面前,表现冲突和矛盾,既会伤害孩子,也会伤害彼此。

  所以,父母要有一份觉察:当不能保护孩子,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能尊重彼此,在孩子面前,争谁是谁非的时候,就是夫妻双方要静下心来,反思婚姻关系的时候了。

  爱孩子,就要让她得到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爱和安全感,取决于父母相亲相爱的程度。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相亲相爱。有了“爱”作为前提,还有什么矛盾不可以化解、有什么冲突不可以消除呢?

  给孩子和谐一致的爱,同时给孩子不同方式的爱,会让孩子学到更多,成长更快,有更多的力量和爱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本文来源于《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