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5-02-12 第011期

塞西·高夫等

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

赛西•高夫:怎样的童年 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怎样的童年 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 男孩子, 他需要; 女孩子, 她需要。”这些是我们在准备“养儿育女”亲子课堂时写下的几点提纲。在讲授子女成长这一课时,戴维和赛西轮流上台,讲解男孩和女孩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分析他们在不同阶段有何特点、有何需求。

  戴维和赛西讲课的时候,我一般是在旁边观察,觉得他俩和电视上主持亲子访谈节目的奥斯蒙兄妹有点儿像,只不过身上少了那些亮片,穿的也不是带大翻领的白色西服罢了。

  我一边观察他俩,一边观察台下的家长们。其中一些父母在本子上使劲记着笔记,也有一些追求高科技时尚的在使用iPad记录,还有几个父母,看起来好像是在往手机里输入听到的内容,但其实是在发短信或上“脸谱网”(Face book)。此外还有一些父母,他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出神。很明显,最后这类父母的注意力已经不在“男孩子,他需要”上了,他们脑子里想的是“那时候我,我需要的是”。每次上亲子课时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这种情况在家庭中也可能发生。女儿可能简单说了句什么,然后一刹那,父母就被带回了童年时代,思绪已经不在女儿的言语上,耳边响起的是母亲说话的声音—挑剔、苛刻、羞辱。然后接下来,父母便似乎不再是父母,仿佛摇身一变,成了小时候的模样,说起话来不再像个成年人,而是活像一个10 岁或14 岁的孩子一般。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家长们似乎回到了过去,因为当前的一件琐事,心中的某种情感被激活,思绪进入了过去的某个地方,并且在这个时间点上被卡住而陷入了停滞状态。

  停滞不前的家长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若干个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在人的成长道路上,总会经历一些标志性的里程碑。比如说,婴儿学会了让视线跟随某个移动的物体,5 岁的小孩学会了独立穿衣服和脱衣服,青春期对于女孩子来说一般是从11 岁开始,男孩子则往往要到13 岁才进入这个阶段。

  然而,在正常发育的道路上,某些孩子可能会突然停下来无法前进。比如说,某个孩子遭受了语言或身体上的家庭暴力,生理上或情感上受到忽视,生过大病或经历过某种打击,这个孩子的正常发育就会被阻断,从而停步不前。孩子的身体会继续成长,但他的情感成长却会在这一特定时期停滞下来。

  如此一来,一位40 岁的父亲在其性格中可能存在某种特质,这种特质与14岁的男孩很相似;一位70 岁的奶奶有时候做出的行为或表现出的情绪会跟一个7 岁的小女孩差不多,因为正是在7 岁那一年,这位奶奶遭受过身体上的家暴。从本质上讲,停滞不前意味着幼时的某种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因此与这种经验相关联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就可能在当前被激活。对于经历过这种停滞不前的成年人来说,为人父母非常可能激活过去的生活经验。

  下面这些话来自于我们曾经辅导过的一些孩子:

  “我爸爸没注意我,也不跟我说话。他妈妈死的时候他才11 岁呢。”

  “我妈妈不大会带孩子。让她说一句‘我爱你’或者拥抱我一下,她就会觉得很难为情。我想大概是因为她自己的妈妈就是个很挑剔的人,反正妈妈有时候挺恨她自己的。”

  “我爸妈从来不会缺席篮球赛,他们对我参加的活动很投入,还给我挺多压力。我知道自己应该感激爸妈,可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不用打篮球,去小溪边玩会儿该多好啊。但是爸妈就只有我一个,小时候他们的父母可是没付出过这么多。”

  “我爸爸说我应该自己做饭,”(说这话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她看着我,一脸的疑惑)“可是我不会做。爸爸说他太累了,做不了,而且要学做饭的话也太老了。”

  “有时候我爸爸发火了,冲着我嚷嚷。他没打过我,不过我觉得他做得出来的。爸爸说过,他发火是因为我惹恼他了,我做的事情好蠢。”

  这些来接受辅导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还沉浸在以往的岁月中,过去那些未被满足的种种需求以及所受过的伤害,都还在纠缠着他们。由于受过冷落、遭遇过家暴或经历过痛苦,这些父母在成长的道路上突然停滞了下来,所以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与其说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不如说是在治疗过去留下来的伤痕。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的母亲,有的孩子和整天情绪低落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总是遭到他人排斥而交不到朋友。有一天,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做了父母,每当下一代冲他们大声嚷嚷的时候,过去的记忆立刻被唤醒,于是他们本能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不大会顾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女儿的同学没有邀请她去过夜,父母知道了就小题大做,觉得是自己受到了冷遇而不是女儿。为人父母的过程往往会激活或唤醒自己过去生活中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曾经遭受的伤害,而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做家长的就会跟一个孩子似的,带着孩子的眼光、感情和思维方式去为人处世。

  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

  幼年时代,我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过满足?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像个小孩子或青少年?

  如果有,该如何描述这种行为?

  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的时候,是哪些因素触发了幼年的记忆?

  有时,要把孩提时代的往事抛之脑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遭受冷落和伤害的经历,都有被抛弃、被忽视的记忆,这些东西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刻痕。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许遗失了某个重要的里程碑,漏掉了整个发育的阶段。

  可是该怎么做呢?怎样做才能忘却自己成长道路上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中的一些父母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设法补偿。他们实际上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所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时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地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们的。父母下意识地认为,如果采取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保护孩子(甚至包括父母自己)免受潜在的伤害。这些教育方式催生出了5 种特别的家长类型,他们是:彼得· 潘式家长、直升机式家长、潮人式家长、copy 型家长以及无痛型家长。

  文章来源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分页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