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你准备好了吗?
“妈妈也曾经给了你同样的爱”
当大宝有了朦胧的嫉妒心理时,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标识这种情绪,并予以认可和接纳,让孩子知道,这是正常的、是被父母理解的。
此外,这里有一个小做法,可以很具体地帮助大宝化解嫉妒情绪。
家长可以在妈妈怀孕时,多跟孩子分享当年他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小事。孩子出生以后,多给大宝看看当初他刚出生时的照片和录像,这样,一来可以让他清楚,现在对小宝的各种呵护照顾,妈妈当初也是同样对待他的,这可以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另外,这个过程,也是让孩子重温当小baby的过程,让他重新感受一遍当小婴儿的体验,满足了心理需求,补足了妈妈的爱,然后,他就可以出发、去更好地当哥哥或姐姐。
妈妈如何能应付同时带好两个孩子的重任?有两个宝宝的家长,无疑需要付出更多辛苦。怎样能做好呢?
我想,我们要调整一下观念。我常常觉得,我们目前养育独生子女的方式,比较容易造成过度教养的现象。或许,人类在过去千万年里,对孩子的更自然、更“原生态”的那种养育方式,才是真的适合孩子生长的。所以,有了两个孩子,我们不要把每个孩子都带成“独生子女”,而是以新的标准、新的模式去养育。就是说——我们常常感到自己没有做到的那些,没有给孩子把水果及时切块提供、没有把地擦得那么净、孩子撇嘴了没有立刻去哄……或许这其实都恰恰是刚好的。
独生子女的家长,都盼望着能有机会“拼养”、“群养”,现在有了两个孩子,就可以实现这个想法了——把孩子们当一个团队来带。
7
怎样做才能减少两个孩子间的争执和冲突?
如何管教,才能避免让孩子感到家长不公正?
在小宝宝出生前和刚刚出生时,家长一定更多关照大宝的情绪。比如,多征求和尊重他的意见,在物品、活动的安排上,多考虑他的需求。得到家长这样关照的孩子,不会感到自己的地位被小宝宝给取代了。这样他才会安心做哥姐,他会把父母对他的关爱,传递给弟妹。
比较年幼的孩子,在爸妈有了小宝宝后,甚至会在各方面表现得比自己年龄小半岁,就是有“退行”表现。他似乎也渴望当一回小婴儿。这时,家长不要总是说:“你是大孩子了,你都是哥哥或姐姐了……”。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记得他的年龄,他真的仍然还是小幼儿,他的能力并不会因为有了另一个宝宝就一下子有怎样的飞跃。与其总是说“你都是哥哥姐姐了”,不如我们把这句话做出来——做好上一条,当真给他哥哥或姐姐的地位和“特权”。
避免比较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学会去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爱每个孩子。比如,平等不一定就是均等。我们给孩子的物品或活动安排,要有两人一样的,也要有两人不同的。我们跟孩子,既有全家一起活动的时间,也有分别单独共处的时间。切忌用一个孩子来教育另一个孩子。许多家长把这作为很便利的一个管教方式。但是,这样做比较会鼓励孩子间的对立竞争,而且,家长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俩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可比性!有研究发现,如果家长总是夸奖子女中的一个,那么,另一个孩子往往会有意(有时是潜意识里故意)去做到与对方相反的一面——这成了他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他要通过这个方式来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
对于两个孩子的争抢:
有时他们所争抢的,只是家长的偏爱和关注。所以,我们要从最初就让他们明白:
或许方式不同,但爸妈同样爱他们每个人;
他们任何一个也不能独占爸妈的爱。他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他们要共享爸妈的爱。
教给每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爱对方。中国古人说“兄道友,弟道恭”,意思就是,老大因为能力强,所以除了有“特权”和地位,还要对弟妹多承担、多谦让、多带领呵护;排行小的孩子,除了受到大家更多的照顾,对哥哥姐姐,要多学习、多尊重。这样,两个孩子,是以不同的方式在尊重对方、爱对方。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每个孩子,都应对手足心存敬意和谢意——他们的存在,让孩子有了更多的亲情陪伴、更多学习交往和解决问题以及提高情商的机会,有了更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对于孩子间的争执。手足间的每一次小冲突,都是你帮他们学习交往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对于两个孩子的争执:
家长要有总的规则,但不必每次都参与调节、当法官。当两个孩子哭着来告状时,家长要引导他们分别说出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要求或期望。当两个孩子都讲清并听到对方的想法之后,再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法。
如果家长能每次都这样应对,那么过一段时间,孩子也稍大一些时,再有争执,家长可以给他们空间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第一时间就参与、裁决。这样,孩子们逐渐可以学会,遇到冲突不是告状,而是自己想办法。
怎样做能增加两个孩子间的手足情谊?我们可以用一些办法,帮孩子增进手足情谊。比如,与其比较和竞争,不如多安排一些需要他俩合作的游戏或活动。让他们多一些机会体验只有他俩、没有外人的时光。鼓励他们多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帮助对方。
两个孩子,如何避免对某个孩子过于偏爱?首先,偏爱或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人的某种性格、特质,比另一种更加喜欢,这很自然。有专家曾专门为此提出父母和孩子的“匹配度”这个概念。就是说,父母和孩子在先天性格上匹配度高、比较一致的情况,那么父母会感觉教养孩子是很轻松愉快的事情,他们亲子关系更容易好,他们在亲子活动中会体验到更多成就感和幸福。反之亦然。
那么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长来说,首先要认可这一点,不必回避。其次,在每天的具体教养中,注意对每个孩子有不同方式的关爱。
比如:对跟自己很近似的那个孩子,或许我们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肢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我们的亲密和支持。对于跟自己匹配度不高的那个孩子,我们需要常常在脑子里给自己开给“小会”——提醒自己,接纳包容孩子,而不是去强迫改变他。我们凡事不要太急于下判断,而是先多观察、分析,因为你的判断很可能带有过多你的偏见。
孩子的很多性格特点无所谓好坏。我们要多花点力气,去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欣赏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的这些特点,也是他的基因所决定,难以改变。如果改变了,那么他会很不快乐。
所以,我们要感谢你喜欢的孩子带给你的轻松快乐,同样,更要感谢跟你不太相同的那个孩子,教给我们接纳与包容,感谢他给我们带来的成长和新境界!
总 之,
有了两个孩子,我们有了一个更大的家庭,有了全新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爱与资源,都不会被越分越少,因为一切都是无法这样量化的。我们对家人和生活的热爱,我们正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会给生活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景象。
多年以后,当我们在某个瞬间,想起此刻的这些艰辛、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我们会笑着回忆这一切,会庆幸自己当初有这样的勇敢和一往无前。我们也会感谢孩子们,谢谢他们把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全文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