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小儿消化系统疾病问答不同,胎儿消化系统疾病百问解答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胎粪性腹膜炎,原来是胎儿肠道穿孔所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胎粪性腹膜炎是由于胎儿的肠道发生穿孔,胎粪进入腹腔后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腹膜炎可能局限,也可能弥漫,导致纤维增生及腹腔内钙化灶。其发病率为1:35 000,但随着产前诊断认识的提高,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在临床上根据其病因、发病时间及穿孔是否自行愈合等而表现不同。疾病早期,胎粪流入腹腔,产生无菌性的腹膜炎,刺激肠管和腹膜产生炎性渗出、包裹,导致腹水或羊水过多,而随着胎粪的被限制和吸收,可形成无症状的钙化灶或囊性胎粪性腹膜炎包块,继之出现组织增生和机化。部分病例在宫内后期或在出生后短期内出现腹膜炎和(或)肠梗阻症状,部分则积液逐渐被吸收,炎性包块消失,肠管恢复通畅。胎粪性腹膜炎在不同时期的病理过程,临床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常常需要与胎儿腹部的囊性占位或肿瘤做鉴别诊断。
虽然胎粪性腹膜炎可在孕中期后的任何时期得到诊断,但检出率并不高,这与检查者对胎粪性腹膜炎的病理、生理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有关。由于正常16周的胎儿肠道内的胎粪只抵达回肠末端,到20周才充满整个肠道,远达直肠。20周前胎儿缺乏肠蠕动,即便发生肠穿孔,胎粪也难于从穿孔处进入腹腔,故有学者提出超声诊断的时机应推迟至怀孕20周后。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有以下征象:不规则的腹腔内钙化斑块、羊水过多、腹水、假性囊肿和肠管扩张。产前超声通常开始可以观察到胎儿腹部有强回声的肠管,继之肠蠕动加快,肠穿孔形成胎粪性腹膜炎。由于孕周的不同,检查者观察到的往往是胎粪性腹膜炎的某个病理截面,所以需要检查者认真识别,钙化块可以集中在腹部的某个区域,也可以散在腹腔的整个范围,常可见到在右上腹的肝区或盆腔内有强光斑。对于肿块性的区分通常可见肿块边缘不规则,超声多普勒可见有血流,但不丰富,强回声与无回声相间,但仍需要与腹部的肿瘤做鉴别。对于所有宫内肠管扩张、腹部囊肿或者腹腔积液患儿需要考虑出生后的外科治疗。
过去较多轻度胎粪性腹膜炎在产前并没有得到诊断,而是在生后出现症状需要手术时才得以诊断。现由于产前诊断认识的提高和对微小病变的早期发现,部分轻度胎粪性腹膜炎在出生后只需要保守治疗,使手术率从以往的60%降至40%以下。以往的高手术率由于胎儿医学认识的提高,使得生后手术率下降。目前临床上,胎儿腹腔囊肿、积液、肠管扩张等多以生后的手术治疗为主,而单纯的钙化灶,特别是散在的、细小的分布病灶,生后都不需要手术,生后根据进食恢复情况即可做出诊断。
胎粪性腹膜炎多在胎儿出生后的一周左右手术,多以出现肠梗阻表现为手术指征,手术的病理多是肠粘连梗阻和继发性肠闭锁,所以手术方式以肠造瘘为主,在术后三个月后进行二期根治术。治愈率可达95%,预后及生活质量良好。
本节内容转载自《胎儿消化系统疾病释疑》章节内容,经暨南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点击【胎儿消化系统疾病释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