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7 第010期
孙云晓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
孙云晓:如何判断儿童是否具有健康人格
什么是人格呢?请先看2010年1月6日的两则新闻报道:
据《新闻晨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CP-PCCW国际特训班面向中国选拔优秀高中生赴美学习。招生面试中,一位宾大教授问一位奥数获奖选手:“你读书读得这么好,是为了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说:“是为了挣钱。”教授又问:“挣钱是为了什么?”他答:“为了周游世界。”教授问:“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还可以买房子。”……最后,美国教授将这位奥数佼佼者淘汰了,原因是:“没有回报社会之心,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袁苏妹,人称“三嫂”,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袁苏妹这位港大“杰出人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她被港大许多学生感念:学生学习到深夜,她会为学生预留晚餐;学生有人生病,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遇到烦恼,会去找袁苏妹倾心交谈……就是这么普通的事,袁苏妹做了40多年。港大认为这是对学校做出的“独特贡献”。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为“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同一天的两则新闻报道都是指向教育的,却反映出两种教育两种结果甚至预示着两种命运。什么是教育?说到底教育就是一种导向,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最本质的追求,也是对人影响最为深刻的价值观的鲜明体现。香港大学授予只会写5个字的普通女工袁苏妹“荣誉院士”的称号,就是倡导一种精诚服务精神,而这正是学会做人的根本,是每一个学生乃至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品质。这涉及的核心因素就是人格。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可见,人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现象。比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别人,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证明,遗传对人格(总体上)的影响占50 %左右。但是,人格发展也受个体的生活史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重要影响。
那么,在外界经验或个体的生活史中,有哪些重要因素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呢?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个性心理学》一书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高玉祥列举了家庭、学校和生活实践(包括人际关系和职业)三个因素。在儿童成长的全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支持。因此,我们非常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儿童具有健康人格。
判断儿童是否具有健康人格,在我与卜卫研究员共同主编的《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中,我们建议参考如下问题:
① 儿童能否专注于学习活动?
② 儿童是否感到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种胜任感?
③ 儿童是否是学习活动中的活跃的参与者?
④ 儿童是否有自由感,是否有获得创造性培养的机会?
⑤ 儿童能否根据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生活?
⑥ 儿童是否能够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
⑦ 儿童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⑧ 儿童是否对新的经验有一种开放的态度?
这些方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的人格。我们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述现代社会中儿童所应具有的健康人格,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
● 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
● 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
● 有安全感。
● 喜欢创造。
● 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
● 有自由感。
本文来源于《习惯决定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