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09-29 第004期

李文雯

北京四中网校特级讲师,“先行教育工作室”创始人

李文雯:处理孩子情绪 最有效的五个方法

  二  简单回应不加评判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节目的一个孩子:“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给我自己用。”

  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窃窃私语:“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感谢这位善于倾听孩子的主持人,他使我们听到了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也让那些当初急于评定孩子的人感到惭愧。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没有耐心听孩子讲完话,而急于下结论或者评判呢?毛泽东主席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父母常常还没摸清情况,或者不知道孩子究竟想表达什么,就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下结论或者提建议,这样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反而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善于表达,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所以,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请不要无故打断或者任意评判。如果孩子讲话停下来,我们可以用一些引导性的句子,如:“请你继续说……”“后来呢?”“那你有什么想法?”“你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或者仅仅把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帮助孩子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这样既能使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还会使孩子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真挚。

  三  换位思考、产生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用简单又好理解的词语来解释,就是善解人意或者“将心比心”。

  当孩子处在负面情绪中,我们采取共情的方法和他沟通,不仅能使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也会有助于发展他的良好品质,比如:爱心、利他、合作、尊重、包容心等。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共情可以分解为以下步骤: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说出孩子的感受。例如,在前面的情景模拟练习中,如果那个丈夫不是指责,而是站在妻子的角度,理解妻子的感受,并真诚地说:“老婆,手没划伤吧?今天真是难为你了,从早上忙到现在。你休息一下吧,我来收拾这堆‘碎碎平安’。”如果妻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是什么感受?还会觉得尴尬吗?还会觉得委屈吗?还会伤心吗?

  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我们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孩子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就很难产生共情。没有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当然, 能够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很难,也非常重要, 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确定他内心的真正感受。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便能开始自己想办法帮助自己。

  四  用假想法满足孩子的请求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孩子突然想要某样东西,但这时候我们恰好没有或者根本不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为了打消孩子的念头,我们就长篇大论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但是,我们发现,我们越解释,孩子越起劲,最后,甚至哭闹起来。我们也是又生气又委屈:我都给你解释半天了,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其实,不能怪孩子,孩子就是爱突发奇想,孩子就是不如大人理性,孩子的思维就是那么直观:我得不到想要的,我很难受,我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们成人往往理解不了孩子的心理,纵然百般解释,但含义只有一个,给不了孩子想要的东西。这不过是在孩子伤口上一遍遍撒盐罢了。

  怎么样能让我们的拒绝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呢?试想一下,假如你正站在一件美丽的连衣裙前流连忘返,啧啧称赞,你的爱人却对你说:“看什么看,我们又买不起,这么贵,赶紧走!”你是什么感觉?我相信,爱人的话不能让你感受到一丝爱意,更让你觉得失望、泄气、伤心甚至怨恨。如果他换一种说法:“我多么希望有足够的钱把这件连衣裙买下来,你穿上它,肯定很漂亮。”你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虽然最终你都没有拥有这件连衣裙,但爱人的第二种反应不会对你造成伤害,甚至会让你心生爱意。

  接纳孩子的愿望,用假想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请求:“我多么想给你变出来一个冰激凌啊!”“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像不像一个大面包,我们抓过来吃吧。”这样的方式要比直接的拒绝伤害更小,因为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理解之后,他们就会学着接受现实并理解父母。

全文浏览>>(共计7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