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雯:处理孩子情绪 最有效的五个方法
小结
1﹒接纳情绪并不意味着放任某些行为。
习惯了严厉管教的父母往往担心接纳孩子的情绪会宠坏了孩子: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岂不是助长了他的坏习惯?实际上,这类父母混淆了两个概念——接纳情绪和接纳行为。我们提倡的是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而不是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如果父母选择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就变成了放纵,这不是我们提倡的。
但是,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我们往往忍不住就“火山爆发”或立即制止,而意识不到孩子之所以有那样的行为,是由于他负面情绪导致的。就像一些女性,为什么会突然无缘无故地向爱人发脾气,显得不可理喻,可能她正处在生理期,经期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导致她心情易烦躁。因此,我们应该:先处理情绪,后纠正行为。例如:
“看得出来你现在心烦意乱,这么晚了,还没完成作业,肯定着急。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宣泄一下,但不能用笔尖扎墙。”
“你今天一定承担了不少的压力,如果你愿意,可以给我说说,而不是向我发火。”
“我知道你生妹妹的气,你可以用嘴巴告诉她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用接纳孩子感受的方式跟他交谈,孩子很快会安静下来, 只有当孩子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做出正确的行为。
2﹒四个技巧可提升我们聆听的质量。
专注: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接受:毫无保留、百分百地去听。
重复:孩子说完时,重复关键词,重复孩子的话。
复述/询问:求证听到的重要信息,确保无误。
3﹒通过孩子的言语、神情、语气、手势、姿态等来觉察孩子的感受。
既然我们下定决心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与他产生共情,那如何知晓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呢?孩子的身上就写着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言语、神情、语气、手势、姿态等来觉察他的感受。他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都包含了很多的情绪,这需要我们用耳朵认真去听,用眼睛认真去看,用心认真去感受。
孩子放学回来的路上,慢腾腾的脚步、紧皱的眉头、微微下拉的嘴角、懒洋洋的回应,都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息:他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此时不是我们提问的时候,例如:
“你怎么了?”
“谁欺负你了?”
“你怎么那么不高兴?”
“怎么又把脸板起来了?”
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你的好奇甚至厌恶,并不是关心。如果我们要真心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的黑洞,我们就要摒弃那些听起来令人不舒服的话语。我们可以试着去安慰孩子。例如:
“你好像不开心?”
“你遇到了不顺心的事?”
“有人让你不高兴了?”
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的话语不能包含批评、指责与攻击人品。即使我们的话语不能使孩子摆脱坏情绪,即使孩子暂时还不想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但他至少感受到了我们的爱,他们知道了:只要他们需要,我们就在。
4﹒不要单纯依靠言语共情,还要注意非言语共情的运用。
有一次,一位家长向我抱怨:“为什么我使用共情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孩子不仅不接受,还说我虚伪。”我请他把那天的场景描述一遍,并重复一遍他那天说的话。结果发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是漫不经心,还抱着双臂,身体向后仰着。我知道了他的问题所在。虽然他说着共情的语言,但他的语气、姿势、眼神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我只是敷衍了事。难怪孩子会说他虚情假意了。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人类全部的信息表达=7%语言+38%声音+55%身体语言。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说话内容只占7%,是这样吗?下面的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给我们揭晓答案。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悲伤的动作、动情的声调和伤心的表情,不由使大家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会场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
确实如此,在我们看来很重要的说话内容,其实只占我们传递信息的很小的一部分。知道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说出共情语言时,再配合自己的非言语共情,效果就会成倍增长。在这里,附上一些积极和消极的肢体语言,以供大家参考。
消极的身体语言是:远离对方;快速的点头;捂着鼻子或嘴巴;有限的目光接触;握紧拳头;急促呼吸;身体后倾;频频看时间或打哈欠;跷起二郎腿或抱双臂;皱眉、东张西望;边听边干其他事。
积极的身体语言是:身体坐直前倾;眼睛集中在对方身上;微笑颔首;平视对方;拥抱;牵手。
全文浏览>>(共计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