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10-31 第004期

李子勋

著名心理学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特邀嘉宾

李子勋:亲近自然是提升心智的最佳方式

  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自然气息的滋养

  人类是否还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充斥着物理学线性逻辑与定义,其实,生命科学才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多样化的科学。生物科学是以差异为中心变化的,一切生命同时生成,齐头并进地发展,没有先后,没有主次,没有切实的因果或者唯一的原因,也看不到一种隐含的类似上帝意志的逻辑关系。

亲近自然是提升心智的最佳方式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生命存在着就存在着,不主张什么,也没有特定的意义,虽然生物学、生命进化发展理论为很多生命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与价值,但那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结果,不是自然之道本身的含义。

  在很多时候,我非常质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随着后霍金时代宇宙理论的产生,人类生命或者地球生命是否是地球的原住民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提及。

  人类越来越关注太空发展,探寻人类未来可用的栖身星球,正如人类从非洲草原迁徙到七大洲、四大洋一样,人类似乎也要继续迁徙到广袤的星空,从太阳星系,再到深邃的银河星系与遥远的河外星系。

  按照人类可理解的逻辑来看,如果有一天人类在宇宙探索中真的成功实现了星际间的迁徙移居,那么这一定不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次。生命如果可以做到什么,那一定是它曾经多次这样做到过,这仿佛是一种轮回。

  面对未来人类命运的多重可能性,我们如何来思考人类对后代们的教育呢?

  孩子生下来就是大自然的精灵,即使是小婴儿,当你第一次把他抱到草地上时,你会发现他不仅不会害怕,反而还会有种如的亲近感,但当你抛给他一个人造玩具时,从神态到动作,他会谨慎地、怀疑地先观察,再尝试着去摸,仿佛眼前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当你把他带到小溪边,让潺潺溪水缓缓流过他的小脚时,他会开心地咯咯笑,但同样,当你第一次把他带到水龙头下冲凉时,他却是紧紧地攥住你的手,紧张的表情透出一种本能的害怕。

  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每个孩子从母体中新生也必然携带了全部自然的信息,孩子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人的认知也是靠这些蕴含在生命系统中的信息唤醒的。

  如果不接触大自然,这些生命的信息和智慧就不会被唤起,人也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能力。同样是“清风半夜鸣蝉”,为什么有的人感觉烦躁,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有的人却能从大自然的分享中获得很大的愉悦呢?

  试想人类是自然之子,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不接触自然,让孩子与自然隔离呢?儿童尚未被语言羁绊前,自然在他们的眼中是以自在的方式呈现的,他们知觉中的世界比成年人更加奇妙,更加丰富多彩。

  语言缩小了我们对外部事件的知觉,把我们的知觉限制在可表达或可言语化的范围内。我喜欢用狗“汪汪”的叫声来说明这个问题,狗有几千种,叫声也千差万别,不同的情景下同一只狗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交流的狗叫声在人类的文化里就只有“汪汪”这个词。这个词是通约的,只要你发出“汪汪”的声音,所以人都知道你在学狗叫。

  孩子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言语,他跟大自然是保持一致的,有着敏锐的知觉和感受力,在学习“汪汪”的语言以后,大量的对非言语化的东西的感觉慢慢地被忽略了。

  父母努力教导孩子学习话语、交际、竞争、科技时,也逐步地让孩子远离了自然。客观来说,这样的努力的确为孩子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先机和好处,但如果引导得过早、太快,有时也会让孩子冒很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降低了孩子敏锐的感觉系统,让孩子的身心失去了自然气息的滋养,变成一个生理与心理都不饱满的人。

  提升孩子心智的最佳途径:亲近自然

  父母应该尽早让新生儿生活在充满自然元素的环境里,不要等到孩子能跑能跳才想起把他带到公园,去亲近人造的自然景观。

  我小时候在四川东南城市泸州长大,我家在泸州医学院,在一座名叫忠山的山上,忠山,顾名思义就是埋忠骨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军阀杨森在山上栽种了许多树子,尤以红樟树居多,当然也有不少果树(桂圆荔枝)、榆树、梧桐,还有几棵很大的菩提树。漫山遍野郁郁葱,夏天很是阴凉爽快。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山成立了医学校,父亲从成都工学院(川大的前身)转到此校担任学校的讲师,全家也跟随父亲从成都来到这里。

  小时候感觉忠山上非常蛮荒,人少,动物与昆虫很多,杂草很茂盛,还有很多荨麻,经常看到野、刺猬、小豺狼、黄鼠狼、小野猪之类的东西。有很多的鸟,尤其是红樟树结籽成熟的季节,有很多白头翁,从四面八方飞来,整个山上盛会般叽叽喳喳热闹非凡。晚间会有一些怪鸟发出很恐怖的叫声,也能看到大雁成群南飞。忠山濒临长江与沱江,可看到两江交汇非常宽阔的域,算是一个风水宝地。

  抗战时,日本人的飞机仿佛知道城市里的人都躲在山林里,疯狂地扫射打死了几百个无辜的市民,最后也都埋在那里。晚上出去满山都飘着磷火,阴森森的,鬼的传说也很多。晚上父母一般不让孩子们出门,早上太早也不让,要等太阳出来才让孩子们出去玩。

  从小生活在自然的地方,医学院里的孩子都很有灵气,学习都很好,城市里的学校都愿意招收这里的孩子。后来“文化大革命”,学校关门了,孩子们一群群地在山上闲逛玩耍,在学校球场上打球,到沱江里游泳,到山林里捉迷藏。那个时候,小鸟特别多,又不知道要爱护生命,孩子们会爬上树、房、山岩去掏鸟窝,有的孩子最多可以收集上百只鸟。大一些的孩子找来鸟枪,打的鸟用盐浸了挂成一串串的。

  相对而言,我家管得很严,不要说去抓鸟,连花草树枝父亲都不让动,记忆中我和姐姐从父亲办公室的垃圾箱里捡了几张杂志封面用来包书本,被父亲发现后严厉训斥,说公家的东西坏了、扔了也是公家的,不能带回家。最后我和姐姐把书皮取下来放回学校的垃圾箱里。

  父亲那时是系主任,很敬业很认真,很早离家很晚回家,是当地的政协委员,也是人大代表。有时很迂腐,办公室的笔不带回家用,在家写字用自家的笔、自家的墨水,自家的东西也不带到学校去。说到小时的教育,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的内心,至今我们家4个孩子都比较约束自己,生活节制,工作勤奋,任劳任怨。

  回想自己为什么思想比较灵活,创意也很丰富,跟小时候与自然接触多一定有关。加之小学只上了4年多,玩到16岁下乡到农村,又是一个相对自然的地方。中国学校教育多少会格式化儿童的思维方式,我接受的学校教育相对少,所以内心总是自己在决定。

  我在《家庭成就孩子》一书中说中国的教育是培养吏,不是培养官。吏必须按计划办事,服从规定,听别人安排,不得越雷池一步。官的特性是自由决策、自我执行、制定规则并独立担当责任。

  孩子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内心是自由和无序的,情绪也是浪漫与平和的。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光、色、形多重信息,孩子易于被这些信息感染,变得更加灵动。我下乡的地方风景很美,有崇山峻岭、深谷大河(长江、赤水河),梯田叠覆,山林交错,遇到不少作家在那里租住农家房子冥思苦想。

  但凡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画家都喜欢在自然的山水间居住并创作,激发生命深层隐含的自然的灵气与创意。

  本文来源于李子勋《早教的秘密》

分页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