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2013-10-31 第004期

李子勋

著名心理学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特邀嘉宾

李子勋:亲近自然是提升心智的最佳方式

  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自然气息的滋养

  人类是否还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充斥着物理学线性逻辑与定义,其实,生命科学才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多样化的科学。生物科学是以差异为中心变化的,一切生命同时生成,齐头并进地发展,没有先后,没有主次,没有切实的因果或者唯一的原因,也看不到一种隐含的类似上帝意志的逻辑关系。

亲近自然是提升心智的最佳方式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生命存在着就存在着,不主张什么,也没有特定的意义,虽然生物学、生命进化发展理论为很多生命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与价值,但那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结果,不是自然之道本身的含义。

  在很多时候,我非常质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随着后霍金时代宇宙理论的产生,人类生命或者地球生命是否是地球的原住民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提及。

  人类越来越关注太空发展,探寻人类未来可用的栖身星球,正如人类从非洲草原迁徙到七大洲、四大洋一样,人类似乎也要继续迁徙到广袤的星空,从太阳星系,再到深邃的银河星系与遥远的河外星系。

  按照人类可理解的逻辑来看,如果有一天人类在宇宙探索中真的成功实现了星际间的迁徙移居,那么这一定不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次。生命如果可以做到什么,那一定是它曾经多次这样做到过,这仿佛是一种轮回。

  面对未来人类命运的多重可能性,我们如何来思考人类对后代们的教育呢?

  孩子生下来就是大自然的精灵,即使是小婴儿,当你第一次把他抱到草地上时,你会发现他不仅不会害怕,反而还会有种如的亲近感,但当你抛给他一个人造玩具时,从神态到动作,他会谨慎地、怀疑地先观察,再尝试着去摸,仿佛眼前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当你把他带到小溪边,让潺潺溪水缓缓流过他的小脚时,他会开心地咯咯笑,但同样,当你第一次把他带到水龙头下冲凉时,他却是紧紧地攥住你的手,紧张的表情透出一种本能的害怕。

  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每个孩子从母体中新生也必然携带了全部自然的信息,孩子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人的认知也是靠这些蕴含在生命系统中的信息唤醒的。

  如果不接触大自然,这些生命的信息和智慧就不会被唤起,人也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能力。同样是“清风半夜鸣蝉”,为什么有的人感觉烦躁,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有的人却能从大自然的分享中获得很大的愉悦呢?

  试想人类是自然之子,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不接触自然,让孩子与自然隔离呢?儿童尚未被语言羁绊前,自然在他们的眼中是以自在的方式呈现的,他们知觉中的世界比成年人更加奇妙,更加丰富多彩。

  语言缩小了我们对外部事件的知觉,把我们的知觉限制在可表达或可言语化的范围内。我喜欢用狗“汪汪”的叫声来说明这个问题,狗有几千种,叫声也千差万别,不同的情景下同一只狗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交流的狗叫声在人类的文化里就只有“汪汪”这个词。这个词是通约的,只要你发出“汪汪”的声音,所以人都知道你在学狗叫。

  孩子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言语,他跟大自然是保持一致的,有着敏锐的知觉和感受力,在学习“汪汪”的语言以后,大量的对非言语化的东西的感觉慢慢地被忽略了。

  父母努力教导孩子学习话语、交际、竞争、科技时,也逐步地让孩子远离了自然。客观来说,这样的努力的确为孩子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先机和好处,但如果引导得过早、太快,有时也会让孩子冒很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降低了孩子敏锐的感觉系统,让孩子的身心失去了自然气息的滋养,变成一个生理与心理都不饱满的人。

全文浏览>>(共计2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