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4-02-08 第008期

崔玉涛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天津和睦家医院首席儿科医生。

育儿专家崔玉涛:婴儿护理常见问题

  孩子是不是对眼?

  出生后头一周的婴儿经常出现对眼现象,这是因为婴儿控制眼睛的能力还不成熟,是眼睛向内散视或向鼻侧聚集的随机动作所致。随着生长,散视频率越来越低,直到完全消失。大脑还不能与眼睛同步工作也会导致对眼。

婴儿护理常见问题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对眼又称为“内斜视”。几乎3岁之内的孩子都有“对眼”现象,原因是孩子的眼睛发育不好吗?不是!3岁内孩子鼻梁都偏低。如果家长试图将孩子的鼻梁轻轻揪起,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眼睛非常正常。鼻梁低平造成成人观察孩子时出现了视觉偏差。

  不仅鼻梁低,而且双眼内角外移,容易形成对眼的“假迹象”,也就是假性斜视。对于很多种族,特别是亚裔的婴儿来说,这纯属正常。等孩子鼻梁逐渐增高,两眼内角内移,对眼现象就会消失。

  判断婴儿是否真有对眼的最好办法是观察眼睛对光线的反应。当光照射时,双眼能同时相聚于发光点,说明婴儿不存在对眼现象;当光照射时,双眼分别注视不同的方向,说明婴儿可能存在“对眼”问题。此试验是观察婴儿双眼对光的反应,医生将其称为光反射试验。

  如果仅一只眼睛向内斜或向外斜,且出生2~3个月后还频繁出现,很可能是控制眼睛运动的肌肉比较薄弱。此时,才将这种情形称为“斜视”。这种两只眼睛视物或运动时出现不对称现象,则需要请教眼科医生。家长应该带孩子到儿童眼科,进行必要检查和治疗。

  若斜视诊断得太晚,大脑就会适应眼睛不协调生成的信号。即使配戴眼镜,眼睛仍然斜视。只能通过接受眼部肌肉的外科手术来纠正斜视。手术后,通常还要配戴眼镜。未经治疗的斜视,其最严重的结果是有问题的那只眼睛会出现功能性失明,又称为弱视。因此,如果家长怀疑孩子眼睛有问题,要及时就诊。

  若“斜视”诊断及时,比如小于6岁,通常可以配戴眼镜进行校正。眼镜可帮助孩子将双眼聚集于同一物体上,以训练眼睛协调的能力。及早配戴眼镜,能使双眼协调能力变为正常。

  父母如果有弱视的情况,要注意孩子有可能会遗传。6个月以上的婴儿就可以对视力发育情况进行一些初步检查了,比如有意用手挡住孩子的一只眼睛,观察他是否有拒绝的表示,如果没有,说明未被遮挡的眼睛没有严重问题。但是具体的屈光状态和融像能力,则要到医院借助一些仪器来检查。

  宝宝的头总是歪向一侧

  斜颈是由于颈部两侧肌肉强度不一致,造成的头歪斜或转向一侧的现象。对新生儿来说,斜颈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胎儿蜷曲于一狭小空间内,随着生长,颈部会渐渐扭曲起来,以协调身体,适应子宫内的空间。出生后,其头部就会偏向颈部较短一侧,易并发偏头。如图所示,头和躯体中线形成角度是斜颈的标志。

  如果家长发现婴儿睡觉基本固定一个姿势,造成固定睡姿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斜颈”有关。所以,出现习惯的睡姿时,应该从颈部检查起。及早发现斜颈非常重要。

  及早发现,及早按摩较短一侧颈部,不仅利于斜颈的纠正,还利于预防偏头和面部发育不对称等并发现象的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斜颈呢?其实,及早发现斜颈非常容易,将孩子置于床上,让其寻找最舒服的姿势。若发现头的中线与躯干中线形成明显的角度,即应请医生定夺。

  牙齿色斑与龋齿

  孩子的牙齿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色斑、龋齿等。

  牙上出现色斑,比如黄斑、黑斑等,由两种情况所致:

  一种是附着,比如饮用中的矿物质或服用维生素氧化后的附着物,常饮用矿泉水、果汁或咀嚼维生素糖后未漱口所致。有些家长会发现,如果给孩子补充过维生素,特别容易导致牙齿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刷牙很难去除,只有洗牙才可去除。

  有这种附着物时牙齿表面光滑,没有侵蚀痕迹,这样的附着物对牙齿本身不会造成损伤,等过一段时间后附着物即可慢慢脱落。还有就是口内正常细菌分泌的有色物。

  另外一种就是龋齿,可见牙齿表面粗糙,有侵蚀痕迹。如果家长分辨不清,可请教牙科医生。牙上有黑洞就是龋齿,又叫蛀牙,孩子没感觉到疼是因为还未伤及神经,必须尽快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损坏了牙根就会影响到今后恒牙的生长。

  自闭趋向及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发育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行为障碍为主,同时伴有一些刻薄的行为。比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小朋友,让他把嘴张开,他可以说“把嘴张开”、“把嘴张开”......重复十遍,甚至更多遍,这就是一种刻薄的行为,这一点他自己意识不到,同时还伴有跟其他小朋友不合群,或对大人的问答不能很好地回应等一些情绪上或行为上的问题。

  自闭症70%伴有智力落后,它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误诊率极高。典型的自闭症非常容易诊断,更多时候是建议家长提出一些自己关注的行为或语言问题,或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某些行为或语言问题的时候,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评测。

  评测方法以量表为主,家长针对一些问题填表,医生检查后填表,根据填表的内容来判断孩子的自闭状况到了什么程度,确定是否需要特别干预。

  自闭症的病因到今天还不是十分清楚,治疗自闭症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家长一定要配合医生,按照医生推荐的方法给孩子进行训练。

  治疗自闭症没有什么特殊偏方,也不要轻信什么中草药。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智力水平,更主要取决于治疗干预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出现该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

  另外,孩子对事情的专注时间有限或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家长应以身作则,训练孩子的自身控制能力。但2~3岁孩子既不应过于自制,也不能过于涣散。家长有机会,应请教医生,及早发现有自闭和注意力障碍倾向的孩子,及早干预,以保证孩子精神发育健康。

  孩子的交流和集中能力,将对今后上幼儿园、上学,甚至今后成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虽然每个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有精神问题,但若出现自闭或注意力障碍倾向,如能及时干预,孩子完全可恢复到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状态。往往是因为家长的原因,延误了干预的时机,直至真正疾病状态才去就诊,耽误了及早干预的机会。

  血管瘤

  血管瘤是血管在皮下的聚集,其所处部位的皮肤平整或高出普通皮肤,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鲜红、发蓝或深紫。血管瘤大小不一,小如笔尖、大如硬币。血管瘤有三种类型:典型的草莓状血管瘤、深部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

  血管瘤其实不属于“肿瘤”,而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在每100位新生儿中就有5位有血管瘤,其中草莓状血管瘤在新生儿中并不少见。血管瘤按压时局部颜色变浅,无痛感,按压停止后恢复紫红色。

  初期,特别是1岁半前,血管瘤有增大趋势,待孩子1岁半之后有些血管瘤的生长停止,紫红色肿物上开始出现正常皮肤颜色的点块,随之肿物逐渐变小,于2岁半左右基本消失。

  对于增长过快的血管瘤,应该请教皮肤科或外科医生。特别是长在颜面部、头部、骶尾部的血管瘤,更应尽早与专科医生交流。如果血管瘤小,又没有长在以上提及的部位,不着急手术治疗。如需治疗,方法包括口服心得安、局部打药、激光、手术等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治疗或继续观察,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

  家长可每隔2~4周,在旁边有标尺的前提下给血管瘤拍照,这样很容易让医生了解血管瘤大小及颜色的变化,过早手术未必能根治。

  先天性喉喘鸣

  有些婴儿出生时呼吸正常,从出生至出生后数月,个别可达1~2岁内,哭闹时喉部发“吱吱”声,好似“鼾声”,又好似喉中有口痰。有的婴儿在睡觉时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个别婴儿安静时也可表现出来,这种现象是“先天性喉喘鸣”。

  先天性喉喘鸣由于喉软骨软化,造成呼吸时嗓子内似乎有口痰的感觉。常发生于出生后不久或者出生几个月后。严重时会出现呛奶现象,甚至吸气性梗阻的情况。上呼吸道感染时,喉喘鸣现象会加重。如果婴儿无明显呛奶、呼吸困难,不必治疗,只需合理营养和等待。

  先天性喉喘鸣是因为母亲孕期质和维生素D摄入和/或吸收不足所致,所以,出生后均衡营养很重要。但即使补充钙和维生素D,也需几个月的时间才会好转,家长要耐心等待,并且平时要注意预防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重的先天性喉喘鸣一般至2~3岁常能自愈。

  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婴儿发育中的问题。因婴儿肠道和神经发育都不够成熟,消化系统各个阶段的运动/蠕动不能很好地受神经协调控制,肠内气体不能顺利排出,形成了肠绞痛的基础。肠道内气体多,排便时会出现泡沫便,排便较费劲,大便偏稀,次数较多等现象。

  肠绞痛属于自限性发育问题,无需过度担忧,但常被误诊,被怀疑为肺炎、肠炎、肠套叠等。肠绞痛一般在婴儿满4~6个月会自然消失。由于婴儿会因疼痛定时或不定时哭闹,有时哭闹非常严重,喜欢大人抱着睡,这会使家长越来越担忧。

  缓解肠绞痛的方法有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最有效的物理疗法就是适当压迫腹部,比如抱紧孩子,趴着卧位,吸吮喂奶等。药物疗法主要是西甲硅,每次10滴,每天3次,喂奶前直接滴入口腔内,连用两周。益生菌也有一定效果。不论何种治疗只能是缓解,根除只有等待时间。

  如果超过6个月,甚至超过1~2岁的孩子仍然出现排气多、大便不干的前提下排便费劲、时有呕吐、夜间睡眠不安等现象,如果同时伴有生长缓慢应该考虑与食物过敏有关。建议家长调整孩子的饮食,观察饮食与症状的相关性,或咨询儿科医生。(关于婴儿肠绞痛的更多内容请参考《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3:直面小儿肠道健康》。

  本文来源于《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8:小儿生长发育》

分页浏览>>(共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