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4-01-23 第001期

杨谨

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

杨谨:让孩子独立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让孩子独立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让孩子独立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带孩子到一间有特色的印度餐馆去吃午饭。点餐时,我把菜单上的食物名给儿子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吃比萨。”同去的一个朋友坐在我旁边,悄悄对我说:“想吃比萨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这里来当然要点没有吃过的,你给他点个新奇的东西,他肯定喜欢。”我觉得有道理,看看菜单,试图向儿子游说另外两种特色菜,可儿子不为所动,坚持要吃比萨。

  跟我说悄悄话的朋友的儿子听我儿子说要吃比萨,也跟着嚷嚷:“妈妈,我也要吃比萨。”坐在儿子旁边的小女孩本来都跟她妈妈商量好了要吃的东西,听到两个男孩点比萨,就扭头问她妈:“妈妈,我可以改吃比萨吗?”她妈妈回答:“可以啊,但等一会儿服务员过来记下来,去告诉厨房准备了,你就不可以变了。” 女孩点点头说:“那我要换成比萨。”她妈妈点点头说好。

  而坐在我旁边的那个朋友仍在和她儿子争执,孩子要点比萨,她坚持让他点其他的。孩子噘着小嘴,哭着说:“我不想尝新东西,我就要吃比萨。”这个朋友小声哄他:“听妈妈的话,妈妈为你点的,你肯定喜欢,比比萨好吃一百倍。”服务员过来记菜名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诉服务员他们要吃什么,只有我旁边的那个朋友没让孩子说话,替孩子点了餐。

  等到大家的食物都上来了,我的儿子和另外那个女孩大口嚼着比萨,兴高采烈的,好不快活,其他孩子也都高兴地吃着自己点的食物,只有坐在我旁边的那个朋友的儿子闷闷不乐,看着眼前的食物,不动弹。

  也许这个朋友为儿子点的食物是特别的,是好吃的,但她的孩子从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却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妈妈才知道,我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有妈妈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果孩子的这种意识一再被强化,那么他的独立性就会被慢慢抹杀了。

  实质上,我们在满足孩子的时候,自己才是获得巨大身心愉悦的那一方。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为孩子着想”,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私心、虚荣心。有个女孩在高考前已经得到了北京大学的保送名额,但她更希望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表演。北京大学是大部分学生都梦寐以求的,而考北京电影学院则很有可能落选,女孩为此犹豫了好长时间。这时,女孩的母亲不仅没有给她压力,还鼓励她不要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自己做决定。这位母亲的做法其实才是真正为孩子长久的发展着想,她做出了自己最好的选择:与其“为子女做最好的选择”,不如“让他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请家长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不少家长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宠物,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掌控定夺。在他们眼里,跟孩子不用客气,不需商量,孩子没有自由平等可言,更不要说尊严。这些家长虽然在物质上会尽情付出,可精神上的付出却相当吝啬。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对独生子女来说更是如此,但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呢?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基于对孩子的尊重,而不是以爱为借口的管教和束缚。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父母最应避免的是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等,也不能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呵斥孩子。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指责孩子,只能根据情况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尊重呢?

  父母尊重孩子,应尽可能学会和他们平等相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智,发育都比较早,内心世界都很丰富。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正尊重和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事事给予他指导、管教并包办一切的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

  大多数孩子都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和孩子交朋友很简单,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交友的情况等。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对于家里的事情,父母不要忘了孩子也是有“知情权”的!父母有义务告知孩子家庭方面的变化,比如爸爸妈妈离婚了,将来不会住在一起了,但对你的爱不会减少;当父亲或母亲离家外出之时,必须向孩子说明原因;当事情还没有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尽量告诉他有关情况,告诉他你的决定及做出决定的理由;在事情发生之后,向他解释事情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当你向你的孩子做出解释,你即是在向他表明:你尊重他的知情权,体量他,并理解其个人世界的需要,尊重他的理解能力,并放心把信息告诉给他。

  当然,父母要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大人不但要认真听,有时候还要蹲下来听,使孩子感到大人在尊重他。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命令:“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前一种表达方式就很好地表达了你对孩子的尊重,因而孩子也会愿意听你的话。其实父母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赢得别人更多尊重。

  在生活中,孩子不吃饭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自卑的阴影。这样看轻、无视孩子是个独立的人,怎么会让孩子真正有益地成长呢?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大多同父母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儿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很强。

  父母尊重孩子,还应尽量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犯了错误的孩子。毕竟,孩子犯错误是很难免的。

  黄女士的女儿慧慧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她感觉女儿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怎么说、怎么教都不行,这让她很着急。有时候,黄女士的丈夫对她说,孩子的年龄小,不应当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我告诉黄女士,她教育孩子的心确实太过急切了,孩子年龄尚小,很多地方都做不完美,作为家长,应当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她。

  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美的时候,成人要接纳他、体谅他,比如孩子倒没倒好,把水杯打翻了,或者动作很慢,作为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体谅孩子。如果父母不体谅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能令人满意,就立刻替代孩子做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地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从黄女士的态度上看,她总是自以为对孩子的情况都懂,“这样慧慧做不到”“她不懂”“我早知道孩子是这样”“果然不出我所料”,这种态度会越来越打击孩子活动的兴趣、独立发展的意愿。其实,孩子每一天都在发展变化,现在“不会”不代表明天也“不会”。因此,我建议黄女士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评价女儿做得对不对、好不好。

  那么,如何去了解孩子呢?我建议黄女士通过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玩游戏,并抱着“我不了解孩子”的诚恳态度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需求和能力,从而能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社会交往发展等都有个清楚的认识。

  两年后,慧慧上三年级,黄女士也“渐入佳境”,慢慢找到了指导女儿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一次,慧慧报名参加小学生图画日记比赛,慧慧写好后放在桌上,她好奇地看了看,说:“慧慧,你有些错字,要不要我告诉你?”慧慧竟然说:“不要!”黄女士好奇地问:“为什么?”女儿很沉稳地说:“小学生写错字是常有的事,你改过了,就不是我写的了!”这篇日记就这样“原版”送去参加比赛了。看来黄女士已经有了让错字原稿寄出的勇气,真教人佩服。

  事后,黄女士又让慧慧观察她的作品展出后,老师、同学反应如何,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是否也有类似情况。结果,慧慧发现周围同学都指出了她的错字,而且同学们送去参赛的日记都没有错字,慧慧发现“小学生写错别字是常有的事”也有不对的时候。

  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累坏了;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饿坏了;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渴坏了。于是,你自作主张地要求孩子停下来去休息,招呼他吃这喝那。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如果做他喜欢的事情他会觉得累和饥渴吗?所以说,父母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分页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