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2015-02-12 第011期

塞西·高夫等

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

赛西•高夫:怎样的童年 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下面这些话来自于我们曾经辅导过的一些孩子:

  “我爸爸没注意我,也不跟我说话。他妈妈死的时候他才11 岁呢。”

  “我妈妈不大会带孩子。让她说一句‘我爱你’或者拥抱我一下,她就会觉得很难为情。我想大概是因为她自己的妈妈就是个很挑剔的人,反正妈妈有时候挺恨她自己的。”

  “我爸妈从来不会缺席篮球赛,他们对我参加的活动很投入,还给我挺多压力。我知道自己应该感激爸妈,可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不用打篮球,去小溪边玩会儿该多好啊。但是爸妈就只有我一个,小时候他们的父母可是没付出过这么多。”

  “我爸爸说我应该自己做饭,”(说这话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她看着我,一脸的疑惑)“可是我不会做。爸爸说他太累了,做不了,而且要学做饭的话也太老了。”

  “有时候我爸爸发火了,冲着我嚷嚷。他没打过我,不过我觉得他做得出来的。爸爸说过,他发火是因为我惹恼他了,我做的事情好蠢。”

  这些来接受辅导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还沉浸在以往的岁月中,过去那些未被满足的种种需求以及所受过的伤害,都还在纠缠着他们。由于受过冷落、遭遇过家暴或经历过痛苦,这些父母在成长的道路上突然停滞了下来,所以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与其说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不如说是在治疗过去留下来的伤痕。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的母亲,有的孩子和整天情绪低落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总是遭到他人排斥而交不到朋友。有一天,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做了父母,每当下一代冲他们大声嚷嚷的时候,过去的记忆立刻被唤醒,于是他们本能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不大会顾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女儿的同学没有邀请她去过夜,父母知道了就小题大做,觉得是自己受到了冷遇而不是女儿。为人父母的过程往往会激活或唤醒自己过去生活中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曾经遭受的伤害,而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做家长的就会跟一个孩子似的,带着孩子的眼光、感情和思维方式去为人处世。

  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

  幼年时代,我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过满足?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像个小孩子或青少年?

  如果有,该如何描述这种行为?

  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的时候,是哪些因素触发了幼年的记忆?

  有时,要把孩提时代的往事抛之脑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遭受冷落和伤害的经历,都有被抛弃、被忽视的记忆,这些东西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刻痕。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许遗失了某个重要的里程碑,漏掉了整个发育的阶段。

  可是该怎么做呢?怎样做才能忘却自己成长道路上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中的一些父母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设法补偿。他们实际上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所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时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地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们的。父母下意识地认为,如果采取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保护孩子(甚至包括父母自己)免受潜在的伤害。这些教育方式催生出了5 种特别的家长类型,他们是:彼得· 潘式家长、直升机式家长、潮人式家长、copy 型家长以及无痛型家长。

  文章来源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全文浏览>>(共计2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