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2016-06-17第010期

罗玲

儿童教育专家、“妈妈加油站”创始人,积极教养的倡导人与实践者。

你是否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过度教养?

  对孩子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成长有所提高

  孩子每长大一点,我们对他的要求就要随之提高一点。比如,在时间管理、自律自控、做家务、行为规范、礼节等等方面,始终记得有比他现有程度高一点点的要求。此刻我们一分一寸的坚持,以后回头看,就是大段的进步。很多家长看到有些孩子某方面做得特别好,很羡慕,总想讨教,要得到怎样一个具体做法或窍门。其实没那么多秘诀,都在于平时家长持续地坚持去做。

  能持续地对孩子提高要求的家长,不是多么有毅力,只是对自己孩子的潜力、能力特别有信心。

  他们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既保证作业和学习,又能完成一定量的家务活;相信如果自己不帮忙,孩子经过几次忘带东西,可以学会收拾好书包;相信独睡的夜晚,他能学会给自己壮胆;相信他足够强大,可以承担一些责任,可以承受那些失败……

  在生活等方面,你敢于把他赶出“舒适区”,他就会回报以更强的能力。你敢于放他自己去承担,他就会长得更独立。

  要他追求卓越和优秀,但不求他最优秀、做第一

  我希望孩子凡事都努力做好,这和要她做第一、最好的那一个,完全不同——这只与她自己有关。

  我想,能接受别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自己孩子做的更好,这是健康的心态,是一种有信心、不焦虑、并且对所有孩子都爱、都尊重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孩子应该第一,这里隐含了一种对别人的蔑视和不尊重。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蔑视和不尊重呢。

  每个孩子都不同,哪里有那么多的“最”和“第一”可争!外界的种种“第一”,只是人为设定的激励机制,是人为制造的一种幻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给孩子的生活安排太满

  孩子学东西,并非越多越好。他需要在一些无聊、空闲中去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去学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需要在无意撞到的事物中去遇见新的发现,在自由探索尝试中去试错。他更需要在张弛结合的节奏中,保存心理复原力和心灵的活力,不被过早榨干。

  让他学太多,仿佛是在说:“孩子,说实话,我们实在不知道究竟怎样可以保证你以后过得好,没办法,都先学着吧,这样保险点。不学这么多,怎么配得上被人尊重、被人好好对待!”

  其实啊,未来这个世界,人才多、信息量大,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去做,才会做好。怎么找到?那需要孩子自己去找,家长只能提供资源。孩子得在从“小夹板”上脱离出来的自由空间里,才能去找。

  另外,他要相信:自己很好——哪怕不是第一、不是什么都会!

  不过多卷入孩子的生活

  孩子在长大,一个确定的趋势就是——父母开始更多地从他的生活中脱离出来,渐渐远离。这没什么可伤感的,就是自然规律。在孩子一点点学会独立之前,先是父母要学会长大。

  比如,我相信孩子有眼光和主见,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和同学间有了矛盾,如果问我,就聊一些,但只要没有严重问题,就不会真的插手,相信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我相信她有能力在学校课堂上学会,不会能够去问老师,所以不会给她补课。

  我相信,在我视线所不及的地方,在我控制范围之外,她有能力处理好各种情况,有灵活的策略去应变,所以不会做“直升机父母”。

  我仍然会继续施加对她教育上的影响,因为有时我们的确有必要跟外界的流行文化或其他潮流来争夺影响力,但,随着她长大,我也必须清楚,总有一些方面将体现出两代人的区别,总有一些我以为的正确和好,将被不一样的东西所替换。时代在变化。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但另一些表面的东西总会推陈出新。每一代人都将有他们所认同之物。所以,我会尊重她的喜好、口味、选择、乃至不同的生活方式。

全文浏览>>(共计4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