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6-08-10第011期

罗玲

儿童教育专家、“妈妈加油站”创始人,积极教养的倡导人与实践者。

罗玲:孩子是怎样一点点被养脆弱的?

  过度教养,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常看到幼儿家长对孩子的吃、穿过于在意,总怕吃少了穿少了。等孩子大一些时,家长的焦虑、不信任、不放松,又表现在其他方面。这个话题似乎可以写好长一个系列。这里先讲两类现象。

罗玲:孩子是怎样一点点被养脆弱的?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第一类

  第一类可以概括为:别人有的我孩子也得有,不能让他为此着急。这不一定都是买东西的情况,还包括:别的孩子有的娱乐活动、享受、华丽的大房间和高档儿童家具、钢琴、旅游或出国体验等等。家长常抱怨,是孩子总和别人攀比,比如,同学有弟妹他就也要有。的确,小孩特别是学龄前幼儿,都很喜欢和同龄人比较。这是他们的正常表现,需要家长引导。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时候,是家长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对别人有一点羡慕。当孩子因为别人有而要求得到时,有些家长会毫不犹豫地满足,因为他们真的不能接受让孩子因此着急。

  这样做时,家长都是把孩子羡慕、渴求、着急等等状态看做是一种负面事情,觉得孩子很可怜。如果家长自己过去生活条件不好、匮乏感很强,或者现在很缺乏安全感,那么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强到无法忍受。大概,此时我们所怜惜的不是孩子,是自己。觉得孩子可怜,只是自怜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总是觉得自己孩子比别的孩子更优秀、对孩子要求也很高,同时,自然也会觉得给他的一切也都要更好、比别人的好。他们心中的目标是要培养“人上人”。这样,没有一个平常心、平等心,也就必然会对孩子给多、做多。

  所以,如果家长能把自己的内心整理好,摆脱穷人心态、调整教养目标,事情就会好办很多。没有这些在阻挡,我们就可以看到适度的匮乏的积极意义。

  没有别人有的,或许可以让孩子急中生智,想出更多办法。前些天我女儿在小区里和小伙伴骑车玩,玩到天黑,其他几个孩子的自行车都有车灯,她的没有。她跑过来跟我要手机,把手电筒打开放到车筐里(虽然有点让人提心吊胆),然后也一起高兴地骑走玩了。临分手时,她特意问一个好朋友妈妈,车灯在哪买的,请她把购买地址发给我。但我最近很忙,也没顾上买。

  或者,有时别人都有的,也不见得对自己就更有好处。我过去提过“简约育儿”,最近也常感慨:我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即使它本身是好的,多了,对孩子来说,也可能是干扰。被太多东西、活动、机会、资源所环绕着,孩子很容易丧失专注、坚持、深入下去的能力。现在太多孩子,长到很大了,都是对世界只满足于物质层面的认识,对做事满足于浅尝辄止的状态,缺乏深度感受生活的体验。我们成人都在努力断舍离,孩子们正在成长,他们是在和环境互动中长大的。所以现在我常常提醒自己,别让过多的物质和信息给孩子带来焦虑、让她变得浮躁。

  总之,东西和资源不是越多越好,不是众人都在追逐的就一定于自己有益。

  如何引导?

  那么,当孩子和同学攀比、因为别人有而着急时,家长如何引导呢?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平有限,很难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所以特别爱比较。这时,家长应该多帮孩子发展思维能力,让他看到事情的多样性,明白人们都有各自独特的、不同的生活。

  无论是幼儿还是小学生,对于攀比心理,更深层的办法是:平时多给孩子的心理罐加油,补充心理能量,让他在内心感到满足。怎样做呢——无条件的爱、欣赏肯定、正面沟通、鼓励主动做事、品味和分享美好感受、多一些积极情绪和玩乐的影响、有乐观思维模式、建造大本营……就是我平时常说的那些正面建设。一个内心满足的小孩,真的不是特别在意别人比他多的那些东西。

  我女儿现在小学二年级了,我对她这方面很有信心。前一阵学校运动会,老师说家长自愿参加。我的确抽不出时间,班上竟然有大半家长都去参加。孩子也全力要说服我,但我真的没空也真的信任她,就没去。后来其他家长跟我说,你女儿真不错,你没去她也玩的挺开心的。我相信,她当时不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反倒会觉得自己很独立。事情都是中性的,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

  当然,家长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当时的状态、感受,具体酌情。

全文浏览>>(共计3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