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6-08-10第013期

罗玲

儿童教育专家、“妈妈加油站”创始人,积极教养的倡导人与实践者。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话吗?

  很多家长说,为人父母以后,很难再时刻保持当初的优雅。孩子,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小东西——即便忍耐力再强,也有抓狂的时候……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话吗?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如果把你和孩子的互动录像一段,您会看到怎样的自己?

  粉丝朋友曾经录像,发现,自己一个小时跟孩子互动里,75%的语言是各种命令和禁止、说教、训斥,太可怕了!

  语言对幼儿的心理暗示

  比如我经常举这个例子:

  情景一:孩子端一碗走过来

  家长通常说:“当心,别洒了!”

  这样说效果不一样:“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稳呀!”

  情景二:孩子写作业慢

  家长通常说:“快点写,再磨蹭十点之前又睡不成觉!”

  这样说效果不一样:“我们要抓紧喽,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就可以去……”

  幼儿对语言的接受常是片段的,你说“小心别洒了”,他也能听懂“别”的意思,但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洒了”。心理学上讲,我们所有人都对负面的事情印象更深,这叫“负面偏好”。当这种坏事情的景象在他脑子里蔓延开来,它就会在潜意识里影响行为。所以,正面语言和负面语言对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很大不同。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负面语言会让孩子有抵触、有反感。

  “正面语言”,为什么这么难做到?

  很多家会说,道理都懂了,可是一到实际情境中,就忘了,怎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语言习惯是多年形成的。也可能自己父母就是这样对自己说的,造成我们的思维模式很难改变。

  不接纳孩子,看不到他各种性格特质的积极之处;

  自我价值感低,觉得孩子的问题都是在暴露和证明自己的失败,没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平时生活中就习惯了悲观者思维模式,不会建设性沟通,不能积极看待事物,总是抱怨挑剔,缺少正面诠释生活的能力。

  如果成人自己的担忧、焦虑、自卑、自怜、自责、缺乏安全感……很严重,说给孩子的话,教养成分不多,而更多的是在宣泄自己的这些情绪,于是自己在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时,孩子无意中成了接收焦虑的纸篓。

全文浏览>>(共计2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