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6-10-20第009期

海蓝博士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高级顾问,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心理学硕士。

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可以弥补

  记得在我们的《青少年抗挫力夏令营》里,有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却很少笑,常常用帽子把眼睛盖住,很少与人眼神交流。临别时,她说:“老师,你能帮我个忙吗?我想让爸爸妈妈离婚,他们整天吵架,爸爸还砸东西,我真的特别害怕。”这真的让人非常心痛,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这些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和父母无法管控的情绪。

  有人说:孩子是婚姻的拉链,一旦婚姻破裂,拉链似乎多余,孩子何去何从成了最后的纠缠和负担。父母离婚,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自闭。通常在他们心中,没有了爸爸妈妈成了心中最大的秘密,也少有安全感,常表现出不愿与人接触,做事胆怯,缺乏自信。

  二是自卑。孩子幼小的心灵脆弱而敏感,面对家庭的破裂,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热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心中难免有些悲伤、失落。记得一位跟随父亲生活的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想你,我今天看到学校门口的大树,都以为是你来了,我能每天都跟你在一起吗?

  三是自责。父母常说,你如果表现好、听话就会怎样。所以孩子的习惯思维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好父母才会离婚,时常自责,这种思维模式长此以往会使他在学习和以后工作中的不顺都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内心被自责、内疚充满。

  四是焦虑。孩子在他们父母交流过程中看到的是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五是抑郁。父母的矛盾会给家庭带来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常处在恐惧和担忧中。长此以往的压抑,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会很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六是妒忌。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很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

  七是逆反。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但并不是每一个离婚家庭的孩子都会这样。很多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

  许多离婚的夫妻通过为孩子的成长一起合作,他们成为了更好的朋友。孩子也由此感受到爱,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分享爱。

  英国安德鲁王子和妻子离婚后,夫妻俩之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相当长一段时间,家中仍摆有全家福,孩子们不觉得周围的环境有太大的变化。莎拉(安德鲁王子前妻)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她也可以很大方的把男朋友请到家里来一起吃饭。他们虽然离异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彬彬有礼和相互理解,给孩子做出了一种榜样。

  一定要记得,即便是离婚了,不要让孩子伤上加伤,给大家几条建议:

  第一,即便是离婚了,你要让孩子感到不是他的错。

  有的妈妈对孩子说“如果我不是怀了你的话,可能我根本就不会找他。”“都是因为你,我们才离婚的。”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拖累了妈妈,他有种深深的负罪感,会难过得要死。

  第二, 不要因为愧疚而一味溺爱。

  “除了不能给你一个家,别的你要什么,爸爸(妈妈)都给你。”如果因为愧疚而一味地溺爱孩子,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不管你是跟孩子在一起还是分开,你想办法让孩子感到你是爱他的,而爱他的方式肯定是不光是因为愧疚而一味给他买东西,可以定期给他写明信片,微信给他录音,记得与孩子之间重要的日子,在他需要支持时与他成为盟友。

  第三,不要播种仇恨,数落对方的不好。

  比如,你总是对孩子说“你爸爸不是东西!”“嫁给他,我真是倒八辈子霉了”。“你将来长大了,千万不要像你爸爸那样成为一个负心汉。”孩子长大后想要努力不要成为那样偏偏不由自主变成了当初妈妈口中的“爸爸”。

  第四,不要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天呐,天塌了!,因为对孩子而言,最深远最最大的一个伤痛源于爸爸妈妈的否定和不接纳。有一个自杀倾向的孩子,他当时上初中,他妈妈一跟爸爸吵架,就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 我也不要你爸爸了! 我什么都不要了!” 那个孩子觉得连妈妈都不要他了, 以后的人生也就完了,就剩一条路——可以去死了。

  第五, 不要总是问孩子你到底爱谁,你想跟着谁。

  有一个孩子说,每当他妈妈爸爸闹离婚,问他到底要跟谁?到底爱谁时,他非常崩溃,“我当时特别无语,我非常愤怒,我哪个都不爱,我哪个都不要,真想从楼上跳下去算了”。

  第六,不要自怨自艾,自叹自怜。

  如果真爱你的孩子,先把你的自己的事情搞定,把自己真的变成一个又快乐又健康的人,孩子最希望看到的是妈妈(爸爸)的笑脸,而不是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加上冷若冰霜的脸。

  亲爱的,只要愿意创建、愿意改变,一切皆有可能。孟子、托尔斯泰、川端康成、孙中山、华盛顿、林肯、奥巴马……都是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大量事实证明,孩子成长的关键和是否在单亲家庭成长没有太多关系,而是作为父母,你身体力行给到孩子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科学家发现,身教重于言教是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就是人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

身教重于言传,行胜于言。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请你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分页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