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4-11-12 第007期

吴文君

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国内为数不多的一线心理教育专家型教师之一

小小的工作,大大的改变

  小小的工作,大大的改变

  变化一:开始主动沟通了!

  女儿做社团工作以来,我感觉到她内在的许多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她爱跟别人主动沟通了!

  虽然女儿看似很有力量,也很阳光,但她其实挺不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跟她一起买东西,她都要我出面,有什么要求,也不愿意提。她内心有很多设限,有时 又不耐烦,觉得她的话别人听不懂,常常话说到一半,看别人不懂,干脆就懒得再说了。不过最近她不断向我报告她主动与人沟通的信息。

  她说 会与学校校工师傅聊天。学校校工总是默默无闻地做事,很少有同学看他们。她看到校工会主动冲他们笑笑,而校工也总是回以笑容。那天学校负责收废纸的校工来 找她谈回收废品的事,她主动与他攀谈,那校工竟然非常开心地与她聊了很多,说到北方人的特点与苏州人的不同。“不知不觉间,他跟我用起了‘咱们北方人’这 个称呼,好像我们已成了一家人,再也不像以前跟他沟通那么难了。”女儿开心地跟我讲述这个过程。

  还有一天,在外语课上,她主动与外教打 招呼,说自己想跟他练口语。那外教很开心,两人聊了很多。当聊到女儿最近开始感兴趣的英国上个世纪40 年代的怀旧古典音乐时,那外教竟然兴奋地哼唱起来,两人聊得非常投机,好似觅得知音一般。女儿很兴奋地告诉我,她自己喜欢的音乐总是“小众”的,很难找到 聊得来的人。那个外教意外地发现女儿喜欢的音乐也正是他喜欢的,惊喜不已,还兴奋地问她是从哪来了解到这种音乐的,并非常支持她的音乐探索活动。

  当女儿开始更广泛地沟通时,我也领略到了更丰富多彩的世界。环保社打开了女儿主动与外界沟通和连接的管道,让她变得更自信、更放松、更主动、更有主见!

  变化二:摸索一个自我生存的有效模式

  女儿说,学校有位老师好奇地来看花房,同时问到回收小组与花房的关系,然后那个老师用很精辟的一句话做了总结:“噢,你们是用回收小组养活花房啊!”女 儿非常接受这个老师的概括。她说:“我们就是走的这条路,回收废纸赚了钱去养活花房,这样既做到了环保又尝试了创业,还为学校增添了一块绿色,更为越来越 多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亲近土地、亲近自然的机会,这样很好啊!”

  我越来越明白了其中的关系,也感觉到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探索:从女儿身上可以看到,她在宣传环保理念时,也将这一理念付诸具体的行动。她把很多同学带到这个事业中,把一张纸、一滴、 一个瓶子的节约都变成一种习惯。而同时,他们在卖废品时,会去寻找更公道的买家,以获取更多的回报,又把这些回报用于学校的绿化、花房的建设,包括为红十 字会捐款。他们在学习成本控制,学习自负盈亏,学习做公益事业,还锻炼了理财、创业能力。社团有自己的财务制度,有同学专门负责管理现金、记账,还有一个 简洁有效的财务报销制度,卖废品的钱会及时上交,每一笔支出都尽可能节约。女儿会教育同学要“货比三家”,做市场调查、询价。这些从小出手大方的孩子开始 按照商业规律学习“过紧日子”,“这钱是大家的,是学校的,不可以乱花。”这是女儿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有一次她留校,看到学校在装修博 物馆,扔了很多空调的外包装纸箱,她如获至宝地跑过去,跟施工单位打了招呼,捡回了好几个,乐得合不拢嘴,因为她知道这次又可节约很多买纸箱的钱了。当她 这样做时,非常开心,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我们不是为自己赚钱。”我明白她心里的想法是:这样计算也好,节约也好,不是为个人谋利,而是在尝试进行一种生 存和创业的实验,是在做着一项宏伟的事业,完成一项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使命,那就是爱护地球,学习用最简单、最健康的方式生存下去!

  变化三:低调不成,一不小心成了“名人”

   自从做了环保社的工作,女儿说她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在学校里她总是跑着走路,一有空闲她就待在花房里,一待就忘了时间。时间过得好快啊,有那么多的事情 要去做。“我都害怕去花房,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每周回家的一天,她也不休息,反而更加忙碌,不是在电脑上查找资料、做文字处理工作,就是去市场或超市 买些必需品,这些都让她本来匆忙的周末更加充实。看她忙碌的身影,我们总是心疼地提醒她要照顾好身体。我感觉孩子做自己喜欢做又适合做的事情时,被激发出 了很多潜力和创造力,这也是对她的一种新鲜刺激。我一直觉得她是一个能量挺大的孩子,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她总是要先找到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才会 说服自己用全部精力去投入、去做。现在她就用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每天体验着生活的变化和丰富,在看似封闭单调的学习生活中,增添了很多的调料和味 道。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这个社团。他们被这个生机勃勃的团队吸引着,有的同学甚至想从其他社团转过来,有的同学干脆就利 用空闲时间来了。她的社团里有初中同学,也有高一高二的同学,有男生,也有女生。他们来到花房就好奇地东瞧西看,然后就申请做些什么,浇、移盆、间 苗……有的同学甚至直接用手去挖土,种下秧苗,不嫌脏也不吵累,做得很开心。也常有老师来花房转转,给孩子们提些建议;有位老师走进暖房,还顺手摘了一片 薄荷叶子,放在嘴里嚼嚼,连口称赞:“不错,不错。”然后主动提出借本种番茄的书给她;学校领导也会经常来看看,蔡明校长总有很多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外面 的参观团会慕名而来,到花房来取经……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不管大人们如何看这个还显空旷的花房,孩子们亲自体验了它从无到有,每天每天的变化。他们如数家珍地报出每盆花草的来源和故事,他们欣喜地看到萝卜长 出了块状的根茎;他们亲自见证了生物书、化学书上的理论,在现实中活生生地呈现;他们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放弃;他们了解了“温室”与“放养”的不同,体 验到太过周到的爱和保护如何伤害一株幼苗。当天气越来越热时,他们把所有的植物都搬到园子里来了,他们终于舍得把这些幼苗放在大自然中了,自然的风吹雨 打,能帮助幼苗更有力量地成长。

  这些意义,真的已超过花房本身了。在孩子们青春的记忆中,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和经历。我又想起王蒙的《青春万岁》里的序诗:

  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

  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曾经推荐给女儿,她在初中毕业典礼上朗诵过。当我和女儿一起参观她的花房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这首诗,不知不觉地吟诵出来。 我甚至感觉到,女儿是在用这样的方式体验人生,抒写青春,用我们当年所没有的条件和机会。我只有惊喜,只有祝福,只有陪伴。

  一直以“做 人要低调”自警的女儿,却无论如何也低调不成了,她全身心的投入,已让这个环保社的名气越来越响,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他们,关心 这个事业。当她听说每科老师都肯定她做的这件事时,她连说:“糟了,糟了,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啊,他们怎么都知道了呢?”我又一次提醒她,不要硬是忍着不让 自己把力量发挥出来,这也是一种浪费啊,就接受自己现在的状态吧,她不置可否。她身上有很多东西超越了我,比如这份自足的充实感。她做事只在乎自己投入去 做的感觉,不为也不想得到什么肯定,她会给自己充分的自我肯定,这是她内在自信饱满的表现啊!我自叹不如。

  女儿说,她想给花房取名,用一首歌的名字—“磁石”,并不是跟物理有关,只是借此描述它在学校里受欢迎的程度,并且预示着它越来越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我眼前出现了一幅画,这个色玻璃棕色框架的小屋,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旋转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能量,辐射出越来越大的能量场……

  花房的“家庭顾问团”

  差不多从参加了环保社、弄了花房之后,女儿就难得按时休息、回家,她总是在花房待到挺晚。我们一直忙,也没有时间照顾她。这一周我有空,我来送她,她问 我要不要看看花房,我说好啊,同时脑中出现了一个茅草屋或者塑料大棚一样简陋的花房形象。我心里想:“能有什么好看的呢?”我跟着她绕到楼后去,当她指了 眼前这座现代风格的“房子”给我看时,我都惊呆了:“这就是你们的花房?这么气派,这么大!”

  这座花房是用铝合金框架做成的,并安装了全茶色单向玻璃,看起来很现代化!与它北面相邻的就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木篱笆围成的露天小院。好气派啊,又有暖房,又有天然的园子,就这样安静地待在校园西侧,靠近德威国际学校东院墙的地方,不说的话还真的不知道呢。

  走近篱笆小院,女儿娴熟地打开外面的一道锁,带我走进去。土地上还感受得到早春的料峭,所以只看得到黑色的泥土,还有些稀疏的杂草。打开房门,里面有一 个师傅在装水管,水管排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好几个水龙头。我正好奇装这么多水龙头干吗使呢,女儿就开始很专业地给我示范并讲解:“这是喷雾,这是喷 灌。”噢,这里竟然这么好玩!

  门口摆了女儿买的扫除工具,左右就是两排三层的搁架,架上摆着很多花盆,大大小小,还有些一次性纸杯,里 面都种着植物,纸杯上还贴着标签,写着所种植物的名字、班级、同学名字等。原来这些植物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在假期返回学校时带回来捐给花房的。里面还有 些大的塑料收纳箱,种的是白菜萝卜,有些小苗都长出来了,密密的,单薄而细嫩;有些还没有长出东西,女儿告诉我其中一箱是芝麻,还有些是蚕豆油菜西红柿……她开学前买的郁金香球、睡莲球都种在水里。我问她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种子,她说是动员同学回家带来的。因为第一年招生的学校少科班同学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所以这些种子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呢。

  靠门前的架子上还放着很多照片和资料夹,是社团活动的照片、女儿查找的环保资料、社团人员分工及职责等,还有女儿喜欢看的一本书《生存手册》。这个花房 里的陈设算得上井井有条。走进花房,女儿还自然而然地拿起一块抹布,把架上、地面的水擦净。干得那么娴熟,完全不似在家里那般面对家务“与我无关”的态 度!我有些惊讶地观察着这个房间,观察着平静自若的女儿,觉得太新奇了,怎么像换了个人一样。现在的她,看起来像个大人,一副“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形象!

  女儿轻车熟路,把东西摆来放去,很是自如。我甚至都觉得帮不上什么忙,还总是问这问那,毛手毛脚,倒显得幼稚和无知。一会儿工夫,就到了上晚自习的时间了,我催她去上课,她说:“怪奇怪的,不知不觉就在花房里待了半小时,所以我都不太敢来这里了。”

  我强烈动员女儿请姥爷做顾问,帮忙看一下花房。因为凭我只种过白菜土豆的 经验来看,他们花房有很多植物还是需要专业指导的。比如,播种时,土是否要按紧;密的苗是不是要间掉些,怎么间苗;是不是要经常开窗通风以利于苗的成长; 等等。我不敢随便说,因为女儿太宝贝那些小苗苗了,不舍得开窗通风。我告诉她,这是温室里的花朵,长不好的,可她不信服。因此,我便建议她请从小在农村种 地的姥爷来指导一下,女儿接受了建议。所以在我们出差的那个周末,她姥爷去给她送东西时,顺便去她的花房看了看。女儿无比开心地迎接了姥爷,向他炫耀自己 的宝贝,姥爷也提了很多建议,还帮忙拔了一些太密的苗苗。“就是让孩子们种着玩玩吧,看看植物的生长过程。”70岁的姥爷倒是很开明地看待孩子们的这项伟 大工程。

  隔了几周,孩子的爸爸终于有空了,跟我一起送孩子时,我建议他去看看花房。先生不以为然地跟我们走到花房前时,也是惊喜地瞪大 了眼睛,嘴里不停赞叹着把花房里里外外看了个够,同时又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要起个名字,做个标志啊,要把社团同学的照片贴出来啊,还有分工啊,规章制度 啊,还有育苗的知识,植物的介绍啊,等等。对于她弄的那些宣传资料,她爸爸也建议她做成海报张贴出来,这样就更有氛围了,也更能起到“宣传普及”环保的作 用。爸爸果然就是不一样,女儿很服气地点头称是。

  我们看着女儿又开始埋头忙起来,她还安排我们干活,一会儿浇水,一会儿倒土,我们倒也 乐此不疲。我们这样就好像一家人在做一件好玩的事,而女儿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我心里有很多感动:她在学习陪伴,陪伴这些绿色生命的孕育和成长;她在学习 负责任,为这些娇嫩而顽强的生命负责任;她在学习体验,体验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过程;她在学习管理,让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分工管理共同完成这个事 业;她在学习沟通,怎样把她心里的设想告诉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并跟随她一起去做;她在学习第一次创业,学习第一次投资,学习有关成本的概念,体验付 出与收取的关系,学习关于生物、植物养护的知识。她就在这个安静的空间里吸收营养,也在这个空间中跟小苗苗一起成长!

  我满心欢喜,满心感激,对这个开放的学校,对这个自由的空间,对这块春天的土地,我有无限深的感恩……不只因为我是孩子的母亲,还因为我有一颗太易感觉到生命美丽的敏感的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又跳到了我的心里。

  有了与学长去相城花木城购物的经验后,女儿总会不自觉地说起那里物资的丰富,直到她实在忍不住,让爸爸把她直接带到花木城。她怕爸爸嫌远,不断地说快到 了、快到了,直到开到,爸爸才发现好远啊,都惊讶上次他们怎么找来的。这次她做向导,带爸爸到处去看,并且请爸爸帮忙去买花土。她爸爸从开始拒绝花钱买 土,到最后跟卖土的人套近乎,直到人家以较低价钱卖给他一袋土。女儿在一旁看着,开心得不得了,对爸爸的公关水平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第一次发现爸爸的这项 才能。她在旁观察爸爸如何与人沟通,看到了爸爸智慧和能干的一面,她内心里爸爸的形象顿时变得更加高大了。

  本文来源于《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