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12-31 第013期

孙云晓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

孙云晓:矫正不良习惯 区别强化是关键

  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必然要矫正不良习惯。面对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坏习惯: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是学习习惯不好;品德有问题的孩子,可能是品德习惯不好。怎么办?

矫正不良习惯 区别强化是关键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我们来重温一下乌申斯基的话: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矫正不良习惯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例如,广东一位老先生性子比较急,听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让孙女改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可是30天也未见效,于是便怀疑专家的理论。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只是初步养成一个习惯,但这个习惯并不稳定,需要90天的重复才会形成比较稳定的习惯。即使养成了稳定的习惯,如果条件改变了,习惯还会有变化。因此,习惯培养的特点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更具体更值得借鉴的故事:儿童教育专家高寿岩女士介绍的好经验——如何改掉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梓豪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1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个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

  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时给梓豪补课,他发现梓豪反应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梓豪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写作业,可是母亲只要一离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掉。

  梓豪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父母或教师发现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就会造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形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首先,母亲与梓豪约法三章,如果梓豪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对梓豪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3星期后可以完全做到。

  其次,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这样,3个月后,梓豪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改掉一个坏习惯,需要用一种递减法。就是说孩子的坏习惯,必然有一个过程才能改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加一加一加一,至少加到21天。

  所以,无论是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是要改掉一个坏习惯,都需要及时评估,也就是要及时运用表扬、鼓励或者批评、惩罚等手段,正如上面提到的梓豪母亲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区别强化

  区别强化理论的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置,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这个杆子,一颗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停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

  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并且学会压杆的行为,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这时立即就有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朝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其次就是碰撞到杆子。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

  这个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经典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如果从反面来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但只要头朝向杆子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杆子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其次缩小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并移动杆子,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孩子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我觉得这个妈妈很了不起。从她的成功经验中,我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

  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 ,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不断出现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反之,你想让孩子改掉什么样的坏习惯,就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像戒毒的过程。有一年,我到阿姆斯特丹参访,发现有的商店卖毒品。我很奇怪:“全世界都在戒毒,你们怎么卖毒品呢?”荷兰人说:“我们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戒毒不能马上戒掉,我们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只要凭一个证,就可以来买,这样让他逐渐减少吸毒量,最后戒掉。”这就是递减法。

  我想,坏习惯就类似毒瘾,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当一个人的坏行为比原来次数减少,就可以容许他甚至奖励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

  当发现孩子某个坏习惯比较顽固的时候,如果总是批评等于是强化,不如暂且视而不见,去培养一个好习惯。如吴剀教授所说,采取“以优替差”的策略,同时还可以消除坏习惯的根源。比如,孩子乱花钱,兜里钱多就容易乱花。如果改为只给十块、五块,并逐渐减少,乱花钱的习惯就能逐渐改变,最终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本文来源于《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分页浏览>>(共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