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11-26 第008期

孙云晓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

孙云晓:培养孩子好习惯 需从小事着手

  什么是习惯

  当前我国的德育屡屡因“实效性低”而受人诟病。早在2004年,我就提出了一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难题:“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我曾与儿童心理学博士赵霞合写过同题论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直到现在我仍在努力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顽疾。

培养孩子好习惯 需从小事着手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德育,简而言之,是培养人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从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来看,道德的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来说,德育的具体实施可以以任一要素为起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父母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到了高年级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在我国德育的传统中,我们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

  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实现德育的真正目标。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道德似乎成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便可以得到高分数,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就是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的严重现象。

  于是,我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可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左右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认清一个道理并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和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是德育的后50℃。

  2001年至2010年,我曾连续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即“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和“少年儿童自我管理习惯培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我主张,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即重在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实现这一目标特别需要重视培养良好习惯。如果我们依然不重视习惯养成,德育可能仍会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当然,习惯养成并不是简单的事。让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些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涉及习惯与人格两个重要概念,涉及许多复杂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全文浏览>>(共计3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