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收藏

2013-11-11 第004期

孙云晓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

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严俊为什么自杀呢?原来严俊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把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但由于学习成绩好,父母和老师都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同学发现严俊出现了精神紊乱的问题,给他父母打电话才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时,严俊虽然忙于毕业论文,但性情变得越来越诡异,有时会突然冲到操场上大喊,还时常向母亲抱怨毕业论文难写,做不出来就无法毕业,自己压力很大。

  5月4日,严俊就想在宿舍内拿着剪刀触碰插座自杀,但手指被击伤后没有成功。中午严俊被送到医院治疗时,从厕所窗户跳出后出走。5月7日被发现在护城河里溺身亡。

  从2013年1月到3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媒体已经报道了7起大学生自杀的新闻。

  除了大学生外,中小学生的人格健康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扬子晚报》2013年1月18日的报道:12355南京青少年综合服务台对9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教育现状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的中小学生经常存有自杀的念头,偶尔有自杀念头和从来没有自杀念头的中小学生分别为35%和61%。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有过一闪而过的自杀念头。

  2013年3月12日,《合肥晚报》报道《合肥一小学生不愿写作业声称要以自杀威胁妈妈》。原来,这个学期刚开学不久,这名小学生就被迫在周五晚上用一个小时做了40道数学口算题,周六、周日两天又被硬压着完成了其他作业。最后,儿子让妈妈在作业本上签字,结果妈妈嫌他做作业拖拖拉拉不肯签。于是这名小学生就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你不给我签字我就自杀好了!”

  什么是教育?我觉得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也可能随时崩溃。

  著名教育专家吕型伟先生说得非常深刻:什么叫人才?人才是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的,“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这种人更不能叫人才。我们当然希望两者统一,希望是“人才”,但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宁肯他是“人”没有“才”,也不要他有“才”不是“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所以,人才先要成人,其次是成才。我们国家也存在着教育荒废的现象,很多父母关心的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业,为孩子升学考试乐此不疲地操劳。难道父母不需要关心孩子是否开心吗?如果孩子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能积极化解一些不良情绪,对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做父母需要“上岗执照”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是不是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普通的工人、农民也能把孩子教育好。我认为,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靠学历和社会地位,而是靠父母的教育素质。

  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做父母需要有“上岗执照”。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说明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也可以参加必要的考试,但并非只有考取证书才能生养孩子。合格父母需要具备五个要素:一是现代的教育观念;二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健康的心理;四是良好的生活方式;五是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五个要素构成了现代父母的教育素质。我把它叫作五元素质。

  做父母需要有“上岗执照”,我希望这个理念会在全国逐渐形成。

  我希望特别关心孩子的父母们首先拿到执照,因为你们的期望很高,应当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一般来说,在高素质的孩子后边必定站着高素质的父母,没有高素质的父母和老师,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孩子是很困难的,是曲折的。因为有的时候,正是我们父母用一种不恰当的爱阻碍了孩子发展。

  本文来源于《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全文浏览>>(共计2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